关于学习心理咨询的体会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心理咨询师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无论心理学也好心理咨询也好,它们两者的共同最终目标都是全人类幸福。为什么一个这么好的专业或者行业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却迟迟发展不起来呢?
一、凡事先分析自己,我们真的是“心理咨询师”吗?
如果单单认为只要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那么就真的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行业的服务对象是“精神感冒”的人群。不像其他行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每一个人的背后涉及到太多的信息(家庭,家族,职业,个人……),心理咨询师们就要从这里面精确地寻找是哪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在森林里是没有同一片的叶子的,所以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携带不同的信息,而且心理咨询师还要对应每个人的职业对症下药。很明显,他们的知识量需要比其他职业多出很多。在咨询行业里,是有这么一句话“成为心理咨询师真的很难,没有五到十年的积累几乎不可能上岗”。难是难在咨询技术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心理咨询技术的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个探索自己的机会。而不是靠这个就能治疗什么心理问题。要记住:症状只是表象,几种心理冲突妥协的结果,只要下面的能量不变,症状就永远不可能被消灭。心理咨询理论:如果把心理学比作一棵树,树叶是行为层面的东西,叶子下面的细树枝是认知层面的东西,细树枝下面的粗树枝是情绪层面的东西,而大树的树干则是个体潜意识,树根以及树根下面的是集体潜意识。人的改变只能是自树干向树叶,然后明晰了个体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才有可能去探讨集体潜意识。 所以我们要做大量的自我分析。这条路真的很痛苦心理咨询师最好的材料其实是自己。一个最难理解也最需要理解的人,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理解别人,只有自己走过了心灵成长之路才能陪伴来访者走过这段路,只有这样在面对人类最深的黑暗和绝望时才不会深陷其中。
二、咨询费用是最高的那个门槛。
对生活压力小的群体来说,少有心理咨询的原因,可能是心态好、能抗压、没时间、接受度不够、找不到合适的咨询师等等……而对背负房贷车贷的,无房无车的,为基本吃穿用度发愁的群体来说,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好贵啊!”
究竟有多贵呢?以一个从业三年心理咨询的专家来说,500元/小时是算最低的了。从业十年的呢?1000元/小时是基本。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有谁会这么舍得呢?
于是人们的矛头都指向咨询师 ---- “乱收费”。咨询师都觉得很冤啊,心理咨询业有自己的收费标准。加上自己前期投入,到现在熬出头了。总得有些回报吧。
曾经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与女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她们基本不会买包包,而已把钱全投进了培训里。”
这个段子说得实在精辟,现实就是如此。不止是女的,只要你想从业心理咨询师都逃不过这个“劫”。培训一次,一次四天的费用大概是3000元以上。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心理专业的大学生谁会有这么庞大的资金去培训,还有前一两年想都不要想去从业咨询师。所以导致学心理的,基本95%的人以后不会从业心理咨询。
三、培训和学习不规范。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1000:1)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计算的话,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而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更不用说真正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了。为了填补中国心理咨询的巨大缺口,前几年心理咨询师的考核的确比较松,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已经逐渐规范)。
目前对心理咨询培训的诟病是:考证容易,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水准比较差,有人说心理咨询行业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是这些水平差的咨询师做坏了市场。但是笔者认为还远远没有到这个程度,大部分的考证的人并不是为了从业,就算是从业的,最后也会被迫离开这个市场,因为无法养活自己。
心理咨询师培训还有一个槽点,学习的过程缺少实际训练的机会。从心理学教育市场来看,教理论比较容易,要带学生实战训练却很难,很占用时间。市场本来就没有做起来,实习的机会就更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咨询师们,埋头学习理论的机会大把,实训的机会非常少。最后,心理咨询学习变成了没有访客的玄学,成了客厅里的游戏。
四、咨询的市场谁垄断了?----中国人的“家丑不可外扬”观念。
在我看来,这点确实是最无可口非的一点。国人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时常向亲友等寻助,对心理咨询师并不信任,倾诉时也会有所顾忌。甚至他们并不会去找咨询师帮他们一起走出这个问题,而且把问题长期压抑在自己早已溢出的心脏里。一旦“家丑外扬”,国人就马上有一种不知所措的行为,认为周边的亲戚朋友都会把这件“丑事”当作为笑柄来耻笑,羞辱他们。下意识认为周围人都不可信任,把自己封闭起来才是最好的方法。
说到底,中国家庭在处理一些小错误或不小心的事情时,总是以无尽的责骂作为整个事件的处理方式。责骂甚至超过了事情本身的严重性。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丁点事都能错?”。“鼓励”?“包容”?去哪里了?然后,教育出来的小孩,也以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小孩子从小接触到的信息就是“我不能犯错”,“我是个完美的人”。“我从来没犯错过”。一旦,他们“不完美”,就会认为这种“不完美”不存在,我还是个“完美的人”。这样不但加剧了“家丑不可外扬”观念,还导致自己“精神感冒”越来越重。最后,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
五、心理咨询迎来曙光
心理咨询的社会需求确实巨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人,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者;1990年中国2560万例抑郁症患者,仅有5%得到治疗,而15%的抑郁症患者抱有自杀倾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
中央领导,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
曾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倡导下,三级甲等医院均要求成立心理科,中小学学校也都要求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
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健康报、劳动保障报、知心姐姐杂志、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企业报、中国经济时报、工商时报、科技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心理咨询师鉴定工作正式启动”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国家权威媒体的身份从国家对心理咨询师的大量需求的角度进行宣传,题目为《心理咨询师----新职业新创造》。
现在心理咨询还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不过我相信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最终会被大家所认为,越走越好的。
学习要懂得高屋建瓴,喝源头的水。中国有句古话叫: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学习不只是学那个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经验理论,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见到了那个地方,自己走过那段路,才知道那是什么。因言见道言非道也,犹因指见月,指非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