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教师应督促幼儿养成守时的时间观念
一些家长认为迟到早退对于孩子影响不大,再加上有时因为天气等原因都会让家长送孩子来园迟到,这对于孩子养成守时的行为习惯有不良的示范作用。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按时到校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孩子灌输守时的思想。
二、教师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秩序
盥洗包括洗手,洗脸,漱口,等活动,这些看是简单的活动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饭前便后都要洗手,这是老师和家长一直强调的一句话,要从幼儿园开始养成这个好习惯。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家里一般使用抽水马桶或痰盂,他们如厕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的帮助,但在幼儿园内就不一样了。盥洗一系列的动作,对他们来讲,无意识陌生又困难。孩子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三五成群的在厕所聊天,玩耍。教师们在教他们的时候,孩子们也表现的很好。老师的指导加上孩子们的自身实践,慢慢的使如厕不再成为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小班孩子还是能按照老师的洗手七步骤认真洗手,虽然洗的有点慢。由于盥洗地方有限,部分小班孩子因为害怕老师和不太熟悉环境的缘故,等待洗手的时候,他们便会一直观察周围情况,如果老师不在或者老师没有注意,他们便小步走走,看看这个,动动那个,一旦老师回过神来,便立即站好,等待盥洗。中班的孩子比起小班孩子在洗手速度上边会有所上升,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比起小班幼儿来说不在乎手洗的干净不干净,如果恰巧老师看见的话,他们则会乖乖洗干净,孩子们在洗手时,可以说大班孩子是最活跃的啦,他们急匆匆洗完手就去教师里边吃饭等等,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在等待洗手的时候,由于前边洗手的孩子在没老师看的情况下就和旁边的孩子玩起水来了,他们等着也加入了他们,等老师们发现的时候,衣袖已经湿了。因为幼儿数量多,教师少的局面,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到每个,所以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监督,促使幼儿尽早养成良好的盥洗秩序。
老师在孩子进行洗手或上厕所的时候要防止孩子滑到摔伤。例如孩子在洗手的时候水会或多或少的晒出来,孩子们不注意地面,互相推搡,容易导致孩子摔倒。再者,教师应制定相应的盥洗制度,防止发生安全问题,有些班级人数较多。但是盥洗地方有限,孩子不可能都排在卫生间排队等候,教师应该分工明确,例如一个教师先陪部分孩子去盥洗,另一个老师在教师里边和其他的孩子做游戏。
三、教师要为幼儿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开展深入的、开放的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内长期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老师将家长们集合在一起,互相讨论互换幼儿在家里和园内的各种情况,整合在一起,制作出最适合幼儿发展的成长教育路线。目前多数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合作,但大部分都进行的片面和形式化,除过学校的规定外,在很大程度上和幼儿园内的幼儿的数量有关,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达到教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而从影响的方向来看,大多是幼儿教师们单方面对家长产生的影响,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家长提出的教育意见和相关的一些教育经验大多不会对老师们产生影响。
让幼儿在各种模拟环境中和同伴们交流玩耍,在中学会谦让、友爱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园内丰富幼儿的周围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以达到最终效果。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基础,好的精神环境是深化养成教育的根本。在幼儿园内,老师的知识理论和充分经验也影响着幼儿的养成开发,能力好的老师孩子们都很喜欢。除过老师们丰富的知识理论和充分的经验外,老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也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们正处在模仿力十足的阶段,老师们一个不良的行为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模仿。
四、家长应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孩子们除过在幼儿园集体受教育外,家庭也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再没了那么多孩子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就多了专一性这一特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幼儿生活的基础。
孩子们自制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差,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陪在孩子身边,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当其冲的就必须要家长的严格监督。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个生活常识,孩子可能刚开始不太在意,也可能经常忘了这个习惯,作为老师就要给孩子深入浅出的讲解“病从口入”的科学知识,从而使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好习惯。
五、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
家长们往往忽略孩子养成习惯的这些小事,而教育孩子不是成天讲大道理,做不切实际的梦.家长不能只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要想了解孩子,就必须与孩子有心灵的沟通,同时给予孩子小小的适当压力,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未来打好基础。
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同龄孩子的陪伴和交往的机会,父母也不在意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觉得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慢慢形成这些积极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行为习惯多数是在与同伴交往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父母首先就得端正心态,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幼儿在与同伴玩耍中逐渐学会关心他人、谦让同伴、待人友善。孩子在与家长们生活在一起时,每个小细节都可以让他们习得养成教育,父母的娇惯看似孩子高兴了,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却害了孩子。比如扫地这一件事,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做这个还不到时候,而且他们也收拾不够干净,完了还得自己再重来一遍,累了孩子还累了自己,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首先拿起扫把帮妈妈扫地,这就说明了孩子想帮助妈妈减轻负担,有利于孩子的良好品质形成,其次在扫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得到妈妈的赞扬,慢慢喜欢上了劳动,毕竟人们都喜欢爱劳动的好孩子,不喜欢懒孩子。与其让孩子做沙发看电视,玩电脑,造成视力疲劳,还不如让孩子做点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事,从中锻炼自己,汲取其中的养成教育。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幼儿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学习,而不是事事亲为。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地有较多的同龄儿童最好,同龄人之间更好教育。现如今搬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性不太大,所以作为家长,可以在周末节假日等多带领孩子外出,例如参观博物馆、踏青、手工制作、去公园游玩等,这样的环境对幼儿的智力发育和动手操作能力很有好处。除此之外,父母也应该合理地安排幼儿利用网络电视的娱乐时间,让幼儿观看内容适宜的网络电视,并控制好时间,避免幼儿由于辨别意识不强导致受到不良内容的诱导。
六、结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年龄上说明了幼儿时期对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幼儿时期形成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而良好的养成教育正是培养这些行为习惯的根本途径。幼儿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重视孩子的认知教育外还必须重视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从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等方面入手抓好养成教育,将幼儿养成教育渗透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促使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确保幼儿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