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幼教机构潜在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因素的调查研究
(1)幼儿园伤害事故干预的理论研究
对幼儿园幼儿意外伤害事故认知的关注,首先来源于对当前幼儿园意外事故发生频率极高这样一个严峻现实的思考。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曾经对儿童意外伤害问题进行分析调查,调查表明,意外伤害己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至少有1000万儿童遭受各种形式的意外伤害,10万儿童因此死亡,40万儿童因此致残。近几年来,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如食物中毒、设施不良、外来侵害等原因造成的幼儿伤亡事故不断增多,给儿童幼小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从上述^^文档不难看出,幼儿的人身安全受到各种意外事故的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必然要从各个方面去寻求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由此笔者开始考虑,导致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当我们把这些特点揭示出来,会不会意味着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降低幼儿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的兴趣,决定以幼儿园幼儿对意外伤害事故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内容,探究其特点,试图通过研究为幼儿安全教育起到一些有益作用。其一,安全科学 二十世纪以来安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阶段,英国、美国、口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成立了安全专业机构,形成了安全科学研究群体,专门研究工业生产中的事故预防技术和方法。事故致因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安全系统分析和安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发展了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PRA)等,提出了事故的心理动力理论、社会一环境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人一机系统模型等事故致因理论「30][31]。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安全工程学的广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局部安全缺陷,并从多学科分散研究各领域的安全技术问题发展到系统的综合研究安全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一般安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到安全科学理论研究,逐步建立了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发展了本质安全、过程控制、人的行为控制等事故控制理论和方法。其二,安全管理理论从管理对象的角度来看,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一机一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安全管理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非凡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从管理方法的角度看,安全管理从传统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从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其三,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洁且特别容易遭受伤害,缺乏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的、自然方面的生活常识,他们头脑中没有“危险、伤害”等这些概念;缺乏分辩安危的能力,更谈不上具有自我防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然而又好奇、好动、好探索,在活动中对危险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后果,面临危险也不会保护自己。此外,幼儿各部分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的协调性差,所以走路摔跤、弄伤自己是常有的事;他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也不成熟,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作出相应的反应。幼儿的这些特点,客观上增加了发生幼儿园伤害事故的几率,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为研究幼儿园的事故干预提供了心理依据。
(2)预防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实践措施研究
这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其一,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干预以美国为例,它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干预。比如,较为宏观的《儿童权利法》、《安全法》;较为中观的《安全法》、《校园法》;较为微观的《校车法》、《儿童乘客安全法》等。 其二,实施日常管理予以干预。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教育机构除了设立专门的课程教给孩子在遇到地震、洪水、歹徒、诈骗者的时候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之外,还对青少年的用品和玩具等提出相应的安全标准,如不允许有锐边、尖角等。美国的口常管理干预从幼儿园安全的建设到评价都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3P(人员、基础、程序)组成,其中“人员”部分包括安全员、安全意识、安全培训;“基础”部分包括栅栏、锁与钥匙控制,身份/章识别系统,进入控制系统,闭路电视控制系统:“程序”指幼儿园的安全规程。在这一体系中,幼儿园安全的建设及其评价内容非常具体。比如:儿童佩戴安全健康卡,分为正反两面,前面主要表明基本信息,如:姓名、班级、相片等,后面写明联系人及方式、血型、监护人即电话、医师及联系电话、药物过敏情况等; 又如:幼儿园要有相当数量的灭火机,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知道如何使用。幼儿园要有相当数量的急救器械,工作人员要掌握每种器械的使用方法。紧急措施要形成书面文字贴在电话机旁,一目了然,使工作人员知道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通知不同的部门等「5] 其三,开展教育活动予以干预 在这方面,德国和口本的研究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它们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主张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教育「6]。因为真实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危险因素的,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保护自我不受伤害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自我保护教育被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钊。由于发现幼儿独自在家中应对陌生人时很容易引“狼,,入室,给自己带来危险,因此教育部门特别制作过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瞥方也专门为孩子制作了独自在家的安全手册,让孩子在涂涂画画中记住应对陌生人的一些安全守则,如接听电话时,不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和地址等相关信息,有任何不对劲,要打报警电话等。对于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幼儿园更多的是要求家长参与,将这些安全守则转换成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与家长的游戏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除了让孩子们学会避免生活中人为造成的危险,幼儿园每月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
(3)幼儿园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与因素
据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意外伤害是儿童致伤、致残、致死最主要的原因。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将意外伤害分为跌伤、碰伤、交通伤、刀割伤、烧烫伤、溺水、电击伤、爆炸、中毒、自杀等14类。世界各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意外伤害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跌伤、烧伤、溺水、中毒和自杀等,在不同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美国儿童的意外伤害以交通事故居首位,其次为溺水、自杀、火灾等。对于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约翰·戈登的研究认为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有三个,即宿主因素病原因素和环境因素。宿主因素主要指人的性别、年龄、性格、生理状况、反应快慢、处事态度等;病原因素主要指导致意外发生的物体,如利刃、水火、毒物、玻璃等;环境因素主要指意外发生时的情况,如气候、位置、时间、季节、地理等状况。幼儿个体因素指幼儿作为意外伤害的主体,其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及状态是影响幼儿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护能力调查问卷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武昌区教育局《十个小本领实施方案》,结合我园实际,本学期将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十个小本领”,中的安全健康教育,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特设此调查问卷,请家长如实填写。以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 1.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门不开门? A.会开门 B.不会开门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识。(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紧急出口、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 A.认识 B.不认识 C.部分认识 3.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 A.能 B.不能 4.外出时不会独自离开。 A.会 B.不会 5、知道父母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 A.知道 B.不知道 6、走失时,会想办法自救。 A、会 B、不会 7.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A.知道 B.不知道 8.会拨打报警电话。 A.会 B.不会 9.遇到自然灾害时(如火灾、地震、水灾)的逃生技能。 A.会逃生 B.不会逃生 10.在家不做危险的事。如:不动热水壶、不玩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 A.能 B.不能 C、偶尔会 11.无成人带领时,不自己过马路,不在马路上停留或玩耍。 A.能 B.不能 10.知道走路靠右行。 A.知道 B.不知道 12.知道在楼梯上不疯闹、不推挤、不奔跑。不从高往下跳。 A.知道 B.不知道 13、玩耍时不互相追打,乱跑乱撞。 A.能 B.不能 C、偶尔会 14、您觉得安全方面孩子需要重点培养的地方:
对某幼教机构潜在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因素的调查研究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