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社会现实结合
(一)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二)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
(三)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调整择业期望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三、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
内 容 摘 要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将要面对一项挑战就是择业和就业的问题。由于金融海啸的关系,不少企业都面临倒闭的问题,也有不少企业在聘请人才的时候缩减工资待遇。一些学生在面对这些因素时应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而在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这些都是大学生应注意的事情。
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今天才有?很多人认为是金融危机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大家其实可以看到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开始严峻。我的一些朋友当时受到关照,不要在写大学生就业的时候用到“严峻”两个字,但当时14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已经艰难。为什么200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变得严峻,就是因为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扩招中的专科学生在2002年开始就业,一下子使得当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004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到了280万,而今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是2004年的两倍还要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就业的困难已是“八年抗战”。
围绕着大学生的就业难,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分析,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很难理出头绪。我把各方面观点再稍微汇总一下,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难。
第一是扩招派。实际上现在教育部一直在讲,大学生就业难跟扩招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不管是媒体也好,还是民间学者的分析,都把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指向扩招。2002年大学毕业生是140多万,2003年到了212万,以后每年的就业数据都是以增加60万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观点,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问题,这是就业观念派。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在不是大学生人太多,而是太少。因为从高等教育的规模来讲,我国是2700万,很大的规模,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不高的,只有23%,到2008年可能也只有24%。但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0%,我们周边的韩国是90%多。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低的,同样,我们大学生的比例也是排在很后面的。因此,他们说,从大学生的相对数量来讲我们并不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是不应该存在问题的。
第三个观点是社会需求派。这一种观点认为,不是我们学生的数量太多,也不是学生观念有问题,而是社会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没有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匹配。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不是教育想发展到怎样的规模就发展到怎样的规模,而是应该根据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来发展教育,教育有前瞻性,但是不能远远脱离社会实际。
一、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导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职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像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恐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无数的事例说明,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就业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二)、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三)、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调整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三、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
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四、大学生如何面对体制困境和就业困境
大学生不管是当前面临就业艰难的处境,还是今后要面临就业,抱怨形势是没有用的,改变要从自己做起。很多调查显示,现在有不少学生对目前接受的教育并不满意,但是如果说我们把自己的这种不满意都全部归纳于体制、归于高考考试制度、大学的人才培养,这对我们自己的未来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有很多学生总是把责任全部归在这些方面,而忽视了对自我能力的培养。这就涉及到我们自己,该怎么样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对就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
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看,现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比如,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我该怎样做职业生涯规划,该怎样确立未来的目标,怎样规划一个方案。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方案。有一些学生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方案都很完美,但却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往往是半途而废。我经常在一些学校做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很多学生都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说,我现在是一个专科生,我的学历是否太低了?我是不是要读一个本科才可以?我给他的回答是,你读完本科之后会说我本科太低了,我要读一个硕士才可以。读完硕士之后,说硕士太低了,读完博士才可以。读完博士还说,读完博士后是不是才可以?他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在这我所处的教育环境中,我怎样成为一个最有竞争力的人,而不是寄希望于下一步。现在,有不少学生问同样的问题,比如当前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很艰难,我是不是该读一个硕士,来提高就业能力?这就是以逃避当前就业难的想法,去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
很少有学生是从前一次求职就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想办法去改变这样一个状态,比如有一个同学去应聘一家外资企业,他的口语比较差,他很少会回来之后,马上报考一个口语班,经过半年的认真学习,半年之后掌握更好的口语能力,然后再去应聘。基本上我们还是以原有的能力和素质,继续去赶一个又一个招聘会的场子,继续海投一份又一份的简历。最后投下来的结果,还是你不具备竞争力。为了更好的增强竞争力,第一,大学生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择业期望。第二,增加了自己的职业技巧,要吃一堑长一智,有很多学生的择业技巧,并没有在每次的求职过程中增长,总是把一份简历复印几十份发出去,一份没有个性的简历不断投递是无法有效果的。第三,增加了自己的职业能力,比如考一个证书或者针对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提高。
对当下的大学生来讲,还是要认清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困难的处境,真正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才是求职就业中的硬道理。离开了就业能力,我们去抱怨周围的环境都是无用的。学生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积累经验,改变观念与社会现实双结合。
参 考 文 献
[1]邓 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3]唐威林.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