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保险的起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简介。 3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及面临的挑战 3-4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
(二)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二、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养老保险的管理。 4-5
(一)、三者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德、美、日等)
(二)国家、企业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前苏联)
(三)国家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瑞典)
(四)企业、个人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新加坡)
三、我国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 6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6
五、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6-7
内 容 摘 要
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成熟。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商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研
保险思想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公元前19世纪,巴比伦国王曾命令僧侣、官员入村征收一种专门税,用以作为救济火灾的基金。在古罗马的历史上,也有过类似于现代养老保险的丧葬互助会组织。中国是传统保险思想的发祥地之一。积粮备荒的传统保险后备的思想源远流长,荒政思想很完善,仓储制十分系统。但这些传统的保险思想与措施并没有演进成为现代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制度。1805年,英国驻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的洋行与其在广州的洋行在广州创办了“广州保险会社”,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专业保险公司。我国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是1875年成立的上海保险招商局。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民族资本的保险业随之兴起。中国现代保险业经历“两起两落”的曲折发展过程,1979年以后,中国保险逐渐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经历了4次重大改革,把中国保险业推上了新台阶。
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是最重要的两个项目,养老保险柜为退出劳动领域的老年人提供收入来源,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险还包括遗属待遇、残障待遇。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始尝试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的筹集由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各分担一部分,有的地方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模式分别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有的地方只建个人账户。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及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形成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的基础是: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没有其它的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文档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辈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2.非货币经济。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文档和生活^^文档,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文档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文档,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
3.传统的孝道思想。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4.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5.政府的强力推行。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
(二)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的流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1、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据近来的人口^^文档分析表明,中国的家庭结构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2010年人口普查每户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的人口普查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
二、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养老保险的管理。
世界各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比较晚、但发展却很迅速。目前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共有160余个,其中建立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国家有130多个。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退休金的来源有四:一是三者负担型,例如日本;二是国家、企业负担型,例如前苏联;三是国家负担型,例如瑞典;四是个人、企业负担型,例如新加坡。四种方式各有利弊,目前运行较好的是日本和新加坡模式。
(一)、三者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德、美、日等)
德国养老保险金的来源,主要是投保者及其所在的企业交纳的保险金,小部分来自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在美国,养老金以四种形式出现:政府退休金、基本养老金、福利养老金和储蓄养老金。日本的养老金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退休金、伤病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在现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体系中,既有政府承办的公共养老金,也有企业主办的企业养老金,还有个人自行投保的个人养老金。上述属于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实行于德、美,日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它强调养老保险是个人的事,国家只能予以部分资助。瑞士的社会保险由所谓“三根支柱”支撑。这“三根支柱”即联邦社会保险、职业互助金、个人保险储金。此外,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还有法国、韩国、巴西、墨西哥等大多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是实施范围较广的一种社会保险模式。
(二)国家、企业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前苏联)
前苏联的养老保障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费用均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交纳保险费。前苏联的养老保障属于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障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实行于前苏联,东欧各国、蒙古、朝鲜等国。它是以生产^^文档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社会主义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保险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现在,各国都在探索改革的途径,如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正在逐步实行个人和单位缴费制度,引进激励机制。
(三)国家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瑞典)
瑞典是崇尚平等的高福利国家,瑞典的社会保障被评价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几乎无所不包。瑞典公民年满65岁即可领取全额基本养老金,年满63岁可以领取养老金的94%,而且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贫富一视同仁。雇工和雇员不需缴纳保险税,而雇主则要缴纳47%的工资税,政府负担基本养老金费用总额的55%。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来源于税收。瑞典实行的是累进所得税制度,这一政策不仅为瑞典公民普遍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且其中社会再分配的部分也明显地高于其它西欧国家。 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是实施范围较大的另一种社会保险模式。
(四)企业、个人负担型养老保障模式(新加坡)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在经济起飞阶段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社会经济目标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独特的、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得到了全社会和国民的认可。
中央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建立,在新加坡,每个就业者无论其受雇单位的性质,都在公积金拥有户口,每月要向公积金缴交一定比例的个人工资。新加坡公积金实行全国统一管理,为此,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储蓄,还制定了《中央公积金法》,以保护公积金会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管理、使用公积金储蓄的行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新加坡政府对公积金的内容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个人可以动用公积金储蓄来买房、看病和养老,公积金使新加坡居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新加坡的这种以储蓄基金制为主体的养老保障制度,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支,抑制了消费膨胀,增加了社会积累,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企业开展平等竞争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我国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组成。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础保障,只能满足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晚年生活品质的保障很大程度依赖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理财方式,应更多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有益补充。专家表示,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30%的社会养老保险、30%的企业年金和40%的个人理财养老组成。商业养老保险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整个养老资金配置中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保证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而且能在准备过程中帮助个人进行约束性长期储蓄,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规避交费期间的一系列人身风险,这是很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点。
但目前国内专注于退休养老的专业养老保险产品相对较少。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主要分为传统型、两全型、投连型和万能型四种,不同人群应按需选择。传统型养老保险的预定利率是固定的,并且以年金产品居多;两全型产品兼具保障和分红功能,对抵御通货膨胀有很好的效果;投连型产品不设保底收益,保险公司收取账户管理费等费用,盈亏全部由投保人自己负责;万能型产品一般有保底收益,保险公司也要收取保单管理费、初始费等费用,因此此类产品适合长期投资, 一般要在5年以上才能看到投资收益。不同的养老保险产品适合不同的人群。传统型和两全型保险回报额度明确,且投入较少,比较适合工薪阶层的养老需求;而投连型和万能型保险由于投入较高、风险较大,比较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收入人群。
相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在缴费方式、领取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个人在选择商业保险时,应接受保险公司的专业建议,通过合理安排、 提前规划来实现高品质的退休生活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再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社会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经产生:第一,除极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手段的强化等等,农民参加保险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了参加社会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五、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符合帕累托效率最优原则。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 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也不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一起生活。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是保证中国经济得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联系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庹国柱,《保险的起源和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李永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
3、王丽娟,《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认识》,中国辽源市委党校网,2009年12月16日。
4、王晶,《纵览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金制度》,黑龙江新闻网,2009年8月。
5、《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中国养老金网,2011年9月。
6、唐志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中国人大网,2008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