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数学活动课引发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
台山市广大中学 黄荣幸
[引言]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教育工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挖掘课本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参与思索,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通过一节活动课的教学,试图探讨对学生创造力培
养的方法。
[关键词]创造力,引导,激发,讨论,顺水推舟,充分利用。
课题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第 40 页“数学活动 2”中的一个问题:“现有铁丝和铜丝各一捆(可以称出每
捆重多少),已知铁丝和铜丝的截面半径分别是 r1cm 和 r2cm ,请你设计一种方法,不用直接测量长度,
就能计算这捆铁丝和铜丝的长度差。(注:铁的密度为
7.8g / cm3 ,铜的密度为
8 3
.g/9cm) ”。
这节活动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并对相关的物理知识作必要的解释,并给出公
式 ρ =m和 v = πr2l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公式分组展开讨论,大约 5 分钟左右,让各小组各抒已见,发
v
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部分同学把自己的解答过程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集体评改。接着,在肯定同
学们取得成绩的同时,老师又提出另一个问题:“若甲有一段与这捆铁丝一样的铁丝,乙有一段与这捆铜丝
一样的铜丝(这段铁丝和铜丝都能量出长度和称出重量),除了第一种方法外,你能借助甲的铁丝和乙的铜
丝来测量出这捆铁丝和这捆铜丝的长度差吗?” 这样在已经得到正确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一次激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讨论、探索。大约 10 分钟左右,有一个小组提出:“因为这
两捆铁丝和铜丝都是绕成圆形的,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出它们的半径,分别求出它们的长,就可以求出它们
的长度差了,根本不用甲乙的铁丝和铜丝”。我对这个小组的同学表示很有诚意的赞赏,然后引导他们说:
这些线即使是绕成圆形,那么每一个圆的大小能一样吗?如果要一层一层来测量,不是很烦吗?同学们会
意地向我微笑一下,又继续讨论。一会儿,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又提出解决方案:“因为铁丝和铜丝的横
截面积一定,所以长度与重量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借助甲的铁丝和乙的铜丝,分别称出它们的重量和量出
它们的长度,然后分别称出整捆的铁丝和铜丝的重量,就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长度,那么两者的长度差
就可以计算出来了”。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在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大力表扬了这部分同学。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后,我本来是准备小结的,但这时候又有同学提出:“在甲乙的铁丝和铜丝中分别截
取重量相等的一段,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差,然后再分别称出整捆的重量,通过比较就可以计算它们的长度
差,这位同学是认为这捆铁丝和这捆铜丝的重量相同,从而想出了这个方法。这时候我很兴奋,在十分肯
定他们的方案的同时,顺水推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两捆铁丝和铜丝的重量不同,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出
它们的长度差?”作为课后题,要求同学们课后讨论。
课后总结,我感觉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的问题逐步向深层次发展,激发出一些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发言,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
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