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亿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不良贷款金额 2951.96 3518.96 4216.34 5173.94 6488.24 7849.92 9486.9
(^^文档来源:《防范不良信贷资产的法律机制研究》《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3月)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大约有2万亿元(国际判断为3.2万亿元),其中逾期占67%,呆滞占20%-27%,要核销的呆帐占7%-13%。
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庞大,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银行业隐含着巨大的风险。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相应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该说,我国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才刚刚开始。到2001年9月底,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的1.4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才处理了930.8亿元,还不到总额的10%。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剥离完毕,真正棘手的清理、重组不良贷款工作就要开始。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经验教训外,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因为这些经验能否对中国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的国情。中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不良贷款自身的特殊性和外部宏观环境的特殊性。
1.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体现在:
(1)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贷款比重相对较高。
(2)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复杂。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还有国家政策调整及法律法规变化的影响等等。
(3)银企关系特殊。在国外,银行和企业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银企关系分明。而在我国,由于银行和企业都是国有的,银企关系模糊。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国企的债务问题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4)不良贷款类型特殊。在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大多表现为房地产贷款或股票等资产,而在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是信用贷款。
2.与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成功的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外部宏观环境也存在着欠缺;
(1)我国财政基础薄弱,国家财政收入(包括地方政府)仅占GDP的11%,而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不算各州政府)为GDP的20%,日本为54%,韩国为23%。这意味着在清理不良贷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中,我国财政只能解决一部分。
(2)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阶段,银行和企业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健全,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所以在不良贷款清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3)法律法规不完善。所以要快速而有效地界定债权债务关系,迅速清理坏帐,做到有法可依,还有一定的难度。[10]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造成的影响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因此,存在不良贷款几乎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是不良贷款过多。
(一) 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后果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不尽快加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利于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存款,不良贷款过多,许多贷款不能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无法支付到期存款、发生存款支付危机的可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存款支付没有发生问题,是因为有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信誉,国有银行有国家作为其强大后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支付老存款。万一情况发生变化,某家银行的新存款减少,老存款的支付就可能出现困难。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困难,则我国银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就可能出现动荡。
2、 助长企业相互拖欠货款,使社会信用恶化
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和国有企业拖欠国有银行贷款,是当前社会信用恶化的两种主要表现,而且它们的根源是相通的、互为因果的。企业相互拖欠,销货企业不能及时收回销货款、归还到期银行贷款,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增加。反过来,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即接受了被拖欠货款企业转嫁过来的损失,减轻对企业催收货款的促进和推动力度,就等于放纵和助长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因此,只有采取坚决措施解决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问题,才能促进和推动企业之间尽快清理货款拖欠,使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改善。
3、 使银行改革无法进一步深入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股份制,已实行股份制并具备上市条件的其他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股票上市。实行股份制和股票上市,需要增加透明度,公开资产负债和财务状况,达到有关标准。如果不能把不良贷款降下来,就达不到上市标准,就不可能上市,即使上市了,股票的出售也将成为问题。这就会延滞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
损害经济和银行业务的发展。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信贷支持。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越来越多,则银行不仅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减少,而且不敢放手发放信贷,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危害更大。一些国有企业信用状况不好,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不守信用,而对外国银行和企业一般是守信用的。我国银行同外国银行的竞争激化后,外国银行必然千方百计地同我国银行争夺业务。如果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国有银行同国有企业的借贷关系,彻底消除企业随意拖欠国有银行贷款的现象,则我国银行不仅要背负已形成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而且还要比外国银行更多地考虑放款能否收回的问题,从而不敢大胆发放贷款、放手开展业务,这必然会使国有银行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2]
(二)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意义
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法规相继出台。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使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无法确切估计不良贷款的影响,影响到政策的可靠性,同时由于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在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时,效果也很难保证。通过处置不良贷款,银行的实际状况会被政策制定部门所了解,制定政策时有的放矢,执行的过程中也更加能够保证效果。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贷款是我国金融业的潜在隐患。处理不当,将有转化为经济危险的危险。近些年来,由于不良贷款巨增所造成的金融危机在日本、北欧、印尼和韩国等许多国家频频发生。给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
妥善处理好我国银行业目前存有的不良贷款,将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银行的支付能力、增强储户对银行业的信心,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3、 改善企业经营结构,增强国有企业竞争能力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是对国有企业的大量不良贷款。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经营状况普遍不好。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过经营上的调整有希望扭转经营被动的状况。[3]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