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
个人理财作为一种全新的银行业务,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7年底上海市工商银行就率先尝试个人理财服务。目前国内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介入了个人理财业务。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也不甘示弱。
1、个人理财业务服务需求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80%多。(注6)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9月13日月度金融运行报告表明:截止2004年8月末,中国居民本外币储蓄金额达12.14万亿元,迫切需要更多能够提供较高收益又比较安全的投资渠道以及符合个人不同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因此,居民对“理财顾问”的需求已成为必然。在央行连续8次降息后,存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点,如何理好财、用好钱使之能够不断保值增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新兴的白领阶层正在迅速壮大中,对这批收入颇丰的白领阶层而言,他们由于时间关系迫切需要请经验丰富的理财专家或顾问来替他们理财,节支开源。目前,单是储蓄业务的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做个体经营的黄金客户,越是有钱的人越看重如何有效利用闲置资金。
2、国内银行个人理财服务以原有服务为主要形式,与国外银行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已开始重视个人理财这一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推出特色个人理财服务。但就真正运行起来的业务品种而言,目前各银行提供的理财业务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个人贷款、投资品买卖和部分委托业务,以银行原有基本业务打包服务为主要形式。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真正的理财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而国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真正主打业务是投资服务。国外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与风险偏好,以关注客户的需求为目标,以“帮助客户”为核心理念。银行提供物有所值的理财服务是客户增长的前提,但这恰是国内银行理财服务的软肋。目前国内银行主要是整合现有产品,除了投资类等属于新型业务外,其余服务的实质只是体现在将原有服务做好做实,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投资增值有很大差距。
四、现阶段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就全国范围来讲,还没有真正规范的具有国际标准化的专业理财顾问队伍的出现。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出。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如设立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咨询处等,但也只是停留在对本身现有的金融产品的宣传介绍上,并没有为客户提供整套代理操作的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要当好客户参谋,办好个人理财业务,需要一批具备投资市场知识、保险业务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和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的理财人员。而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由于受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从现有的银行理财业务从业人员构成来看,大多是银行原有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缺乏专业培训和实际运作经验,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它要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银行自身提供的储蓄、国债、分红保险等业务均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要为客户做好理财方案,理财师不仅要熟悉银行自身产品,还必须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师已成为理财业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个人理财内容单一,理财产品的功能定位难以符合客户的需求。
客户选择个人理财业务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专家理财,在最短时间内使其资产取得最大收益,或者使其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个人理财的核心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个人资产分配合理化的集合。目前个人业务部主要办理的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质押贷款等,还没有能力为客户度身定制一套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理财方案。个人理财业务的目的只是为了稳定、吸收存款,赚取客户的手续费,所能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转账、代理、代收付、通存通兑等日常业务,理财师提供的也仅限于储蓄、国债、分红保险、开放式基金等静态的理财建议,而包括证券、保险在内的综合理财和针对客户资产情况提供的有关投资方面的动态理财业务难以开展。这样,银行产品的功能定位与客户的需求之间就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两者难以沟通与交融。
3、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系统支持,因此风险比较大。 试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