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费两改元的简介
废两改元的历史意义
废两改元与法币制度的时代意义
废两改元对现代货币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内容摘要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二、废两改元的简介
1、论废两改元的社会背景 (1)废两改元当时货币制度体系
银两是我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银元也逐渐趋向统一,但银两制度并没有被废除,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没有改变。银两银元并行,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很大的不便。 主张两元并用的主要是钱庄。钱庄长期利用银两和银元并用局面从中渔利。主张废两改元的主要是银行家。
(2)第一家银行
1897年5月27日,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正式开业,不久即仿西方银行制度,发行面值一两、五两、拾两、廿伍两、伍拾两、壹佰两;一元、伍元、拾元、廿伍元、伍拾元、壹佰元等纸钞。之后,中国又有大清户部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浙兴银行、交通银行、四明银行、中南银行等12家总行设在上海的银行获得发行纸钞权。不过,这些纸钞都是兑换券,不是法定货币,白银和银元才是真正的通货。
(3)经济危机
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世界连续多年发生经济危机,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 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但是,中国的银元价仍低于世界银价,商家又套购银元出口。 (4)通货不足
通货不足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上海的银行、钱庄为保护自己,就紧缩放贷款,而企业得不到银行的支持,资金周转失灵,商家则被迫以“大拍卖”、“大减价”的方式倾销商品,回笼资金,据1935年统计,上海受此影响而倒闭的工商企业1065家,银行、钱庄因无法收还已倒闭企业的资本,也跟着倒闭——这次事件史称“白银风潮”。
为了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南京政府又通过新的货币法案——由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等六家银行发行法定货币——“法币”,取消白银、银元为流通货币,法币一元等于原银元一元,合白银23.493448克;同时取消已获准发行纸钞银行发行的纸钞,即规定“法币”为中国惟一的法定货币。
2、论当时社会对于废两改元的历史经过 (1)废两改元的具体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上在民国以前是以白银的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再向前追溯汉朝以前是以铜质的制钱为货币单位,这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银两作为主币,制钱成为了辅币。清朝末年,银两作为主币,已显十分不便,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政府铸造银元,成为合法货币。未及正式发行流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废两改元建立。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币制纲要》,规定以银元为货币单位。
北京政府成立后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印花税法》,于1912年10月21日颁布。于1912年11月着手印订印花税票,由于种种原因印花税票未能如期印就,被迫推迟到次年,1913年3月1日发行了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长城图,民国印花税自此开征。
长城图印花税票面值有1分、2分、1角、5角、1元五种。这是中国第一套以银元为本位币的印花税票。
1914年2月,北京政府公布了《国币条例》,仍定银元为合法货币单位,银两并未废止。
1925年9月1日,北京政府发行的印花税票——嘉禾图,也是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印花税票,面值有1分、2分、1角三种。 (2)国币条例草案
1928年10月10日,在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后,制定了《国币条例草案》,确定了本位币仍是银元。这个时期发行的印花税票——地图旗面值有1分、2分、1角、5角、1圆五种,便是以银元为币制的。由于这一时期银两、银元共用,便出现了以银两计价,帖有银元面值印花税票的实用单据。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就拟定统一货币,废除银两制。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令》。1933年4月5日,财政部颁发《关于废两改用银本币的布告》规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结束了中国近千年的银两制。这便是民国货币史上的“废两改元”。
1934年11月1日,新制的印花税票一宝塔图发行,面值有1分、2分、1角、2角、5角、1元。这便是“废两改元”后的第一套以银元为本位币的印花税票。
1935年由于国外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了中国的银元危机。国民政府为挽救经济,11月3日宣布实施《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11月4日实施《法币规定》,银元作为合法的中国货币从此历史结束。
此后,再印制的宝塔图印花税票,便是以法币作为币制的。在宝塔图之后,又相继穿插发行了人像图(1938)、中山像(1941)、复兴关图(1943)、球旗图(1946.5)、联运图(1946.5)等多种图案的法币面值的印花税票。
从早期法币面值的宝塔图印花税票最大额为1元,后期最大额为20元;人像图、复兴关图印花税票早期最大额为1元,后期最大额为400元;即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币在不断贬值,税额在不断提高。 (3)法币贬值
由于连年战争(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当时中国经济严重衰退。法币发行失控,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后期发行的联运图印花税票已达50万元面额的天文数字。法币剧烈贬值,经济已近崩溃。1948年8月19日,政府发布总统令:改革币制实施金圆券,以金圆券为本位币。为了适应币制改革,于10月1日起发行了农工建设图案(农工图)的金圆面值的印花税票。
农工图最早发行的面额是1分、5分、1角、2角、5角和大型5元、10元。金圆券发行不到一年时间,重蹈法币覆辙。后期印制的农工图印花税票已达到100元、300元、500元面额。
1949年7月,被迫再次改革币制,改以银元为本位制,并发行银元券与银元等价流通。以银元为本位币的印花税票,只见加盖票,正规票未及发行,国民党政权便被推翻,中华民国历史结束。 (4)关于印花税制
北京政府成立后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印花税法》,于1912年10月21日颁布。于1912年11月着手印订印花税票,由于种种原因印花税票未能如期印就,被迫推迟到次年,1913年3月1日发行了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长城图,民国印花税自此开征。
长城图印花税票面值有1分、2分、1角、5角、1元五种。这是中国第一套以银元为本位币的印花税票。
1914年2月,北京政府公布了《国币条例》,仍定银元为合法货币单位,银两并未废止。
1925年9月1日,北京政府发行的印花税票——嘉禾图,也是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印花税票,面值有1分、2分、1角三种。
三、废两改元的历史意义
“废两改元”的推行,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其结果,一方面,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生活的活跃,适应了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废两改元”作为简化货币、整顿货币流通市场的关键一步,又为在中国废止硬币、进一步实行法币改革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
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不过,好戏还在后头。纸币可以随意印刷、发行,但必须有度——遵守经济规律和规范。1946年后,蒋介石政权为弥补财政、军费不足而滥发纸币,使风雨飘摇的“蒋家王朝”雪上加霜,最终倒台。
四、费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的时代意义
中国真正的统一币制和铸币权实际上是在三个曾经“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手上实现的,即袁世凯、宋子文和孔祥熙。这三位用果敢手段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这个角度,他们都是值得后人铭念的。
大家都熟悉,秦始皇在完成大业的过程中,实行了几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铸币权,发行秦半两,更是被后世经济学家们高度赞赏。但事实上,两千年前的商业很不发达,货币还是城市居民和上层社会的支付手段,所以这个措施更多的是传达出秦朝统一天下的意义。此后,各个王朝不断在货币统一上反复折腾,但一直未形成真正稳定的货币体系,连铸币权也是一直被官家和民间同时拥有。
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各地仍是诸侯割据。明清两代以白银为主体的货币制度,虽然经过多次币制改造,特别是张之洞主导的“废两改银”,各种货币同时流通。市场上使用的银两和各种铜钱的形状、成色、重量、类别、规格等差异诸多,大清龙洋和墨西哥鹰洋混用,汇票、外钞、黄金、碎银、珠宝甚至烟土等也成为流通货币。这给政府税收、商业交易、民众消费等行为带来极大交易成本。当时民间钱庄林立,从业人员必须能同时应付七八种不同货币,瞬间就要完成汇兑和交易,实在算得上是独门手艺。
统一货币特别是铸币权,这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市场加入现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混乱的货币品种和兑换体系使得中国的市场化和资产货币化程度非常低,中日甲午战争赔款支付中的大部分银两也是兑换成英镑,直接存入日本在海外的账户,后者大大推动了日本向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转变。
中国真正的统一币制和铸币权实际上是在三个曾经“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手上实现的,即袁世凯、宋子文和孔祥熙。无论是出于军事统治、外部压力的需要,这三位用果敢手段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这个角度,他们都是值得后人铭念的。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为应付财政危机、国库亏空和充实军费,除了对外借债和提高税金外,袁世凯将大清银行改造为中央银行,立即推行币制改革,同时公布《国币条例》,设立币制局,垄断铸币权。1914年12月,天津造币厂首先开铸新银元,印有袁世凯头像。南京、武昌等造币厂跟进,“袁大头”银元大受民众欢迎。到1920年,全国已经铸币新银元三亿八千多万元,基本驱逐了原来流通市面的“大清龙洋”与“墨西哥鹰洋”。尽管各地仍然有不同金属货币或纸币的发行,但袁大头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兑换和清偿货币,事实上形成了银本位制度的现实基础。
袁大头银元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客观上也起到统一全国市场的作用。当时,西方各国纷纷采用金本位制度的环境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银本位特区。各国白银纷纷流入中国,供给增大,白银价格下跌。中国银元的事实上贬值大大有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增长。1908-1920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当然,这个被遗忘的中国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高需求和当时中国政府鼓励市场经济发展共同的结果。
近年来,各界对袁世凯称帝的背景和他本人的心路有了很多新的解读。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现在的我们对当时中国社会分崩离析的权力格局已经相当陌生,习惯于用我们当下的民主政治观念进行解读,袁世凯统一铸币权并推行“袁大头”银元的事件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在中国商业现代化转折的背景下,袁世凯的金融政策比当年秦始皇的统一货币更具现实意义。
1927年,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面临一个经济规模急剧增长的历史时期,无论市场容量、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规模、生产能力、消费能力和投资需求等都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阶段。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资产货币化迅速提升,除了外资银行外,本土银行也有数百家,证券和股票交易非常活跃,上海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黄金交易量甚至超过法国和日本。
民国之前的几百年,尽管中国政府和民间都已经习惯性接受银金属作为支付手段,但是,并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更多是约定俗成。而且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也在不断变化。银元作为个人结算和流通手段与银两作为机构结算和价值储藏手段同时并存不悖,仍然是阻滞市场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与国家普遍采用的金本位背道而驰,始终是当时中国加入国际市场的屏障。国民政府提出《整理财政大纲案》(1929),拟分两步走,即废两改元实现真正的银本位,之后,再推行金汇兑本位。
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美国留学归来,对西方社会的金本位制度非常熟悉,极力主张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强力主导推进改革。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规定自3月10日起各业交易改用银元计算,以规元银七钱一分五厘为法定银元价格。从此,银元成为民国时期国家使用的正式本位货币。之前,国民政府已经实施了对黄金和鹰洋等的限制令,统一了全国各地几十家造币厂的铸币权。到1933年底,废两改元全面成功,完成了明清和北洋政府梦寐以求却无力实现的目标,也真正确立了中国的银本位地位,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银本位国家。
不过,好景不长。在三十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宣布公民持有黄金为非法,同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对于美国这个建国以来金银始终是货币储备的金银复本位制度而言,这个政策导致美国事实上处于银本位制度上。白银价格大幅上涨,为提高白银储备量,1933年12月至1934年5月,美国分别颁布了《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采取提高银价,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计划在4年内每年收购白银2442万盎司,试图控制世界白银市场。
世界白银市场银价的普遍上涨,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动摇了中国银本位制的基础。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严重缺乏支付工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银本位刚刚启动一年半,便进入了死局:银元贬值则外流,升值则通货膨胀,经济将进入全面危机。
1935年11月,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采取果断措施,将白银立即国有化,停止出口,切断白银与国际汇率关系。同时立即由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是国家法定信用货币,具有无限的清偿能力,与金银含量无关,与汇率相关,法币先于英镑后与美元建立了固定的汇兑关系,因为后者可以间接兑换黄金,所以这是金汇兑本位。中国酝酿已久的银本位不足两年便进入了金汇兑本位。
法币制度和金汇兑本位的实施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必须得到经济大国的支持。当时,日本作为事实上的敌国,强烈反对法币并动员各方力量破坏中国的币制改革。英国顾虑与日本关系,也拒绝了孔祥熙的2000万英镑稳定贷款建议。经秘密讨论,最终中美双方签订了协议,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近两亿盎司,收入一亿美元,奠定了法币改革的基础。
法币的建立在形式上将中国的中世纪货币本位一步推到了金汇兑本位,实现了货币现代化,避免了中国当时的全面经济危机,也建立了之后整个抗日战争的货币支撑体系。按当时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话:“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之抗战”。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乱如此,宋子文和孔祥熙两任财政部长在整合和提升中国初级规模的早期货币制度上是具有历史贡献的。
五、废两改元对现代货币制度改革的启示
了解了废两改元的历史过程和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确定这项货币改革政策在当时政治纷杂、货币市场混乱的社会背景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了货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银外流,整顿了货币市场的炒作投机的猖獗势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权政府的经济话语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改元之后的法币发行,由于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大肆发行纸币,造成了纸币贬值,货币市场的混乱,造成经济发展的下滑与混乱,给人民经济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和损失。
访古思今,反观我们现在的货币制度改革,我们要从过去的废两改元中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在统一的货币制度下,纸币的发行量要严格遵守经济规律,不能由政府或个人意志决定,一切按经济规律办事。此外,现今货币市场,电子货币不断兴起和广泛应用,给货币市场带来便捷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操作安全问题以及对货币市场稳定带来的影响。我们要从制度分析和设计上着手,制定科学的货币制度以及货币改革制度,从源头上分析潜在的风险点,并力求从制度设计、实际操作中规避风险,从而实现货币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参 考 文 献
1、文硕,《审计发展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2、"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3、陈武朝 郑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审计研究》200年第1期
4、李利明,《当银行成为企业》,《经济观察报》2002年2月25日
5、同2
6、黄玲仁,《浅谈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