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分析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五、结论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其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作为一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便是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则产生于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大小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有着直接且绝对的影响,因此,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对保证银行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及防范
摘要:随着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其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作为一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便是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则产生于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大小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有着直接且绝对的影响,因此,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对保证银行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银行的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银行破产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来源于贷款业务,它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贷款人是否能按时还本付息;另一方面指大量不良贷款导致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银行经营风险组合的最主要方面,同时也是金融体系系统风险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三种表现形式:
1、自然风险,即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社会风险,指政治、政策、经济或不法个人行为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3、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在信贷过程中受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三种表现形式中,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分析
1、社会信用环境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使银行为确保自身利益不敢轻易发放贷款,致使“惜贷”现象盛行,导致信贷风险的加剧。
2、法制不健全,关于信贷的法律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关于信贷的法律还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实际操作性较差,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金融市场发育迟缓
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信贷风险产生成为必然。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投资无门,大量资金以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券,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聚集地,在当前我国信贷衍生工具较为匮乏的条件下,银行只好被动的接收风险。另外,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也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问题十分突出。为吸引资金,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随着融资成本的提高,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大批低风险借款人更倾向于私人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这导致大量优质资金流出银行,更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来自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借款人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却忽略健全企业体制,完善产权制度,缺乏自我积累能力,这无疑使降低了信贷风险的可控性;企业经营短期化,虚盈实亏现象普遍,无力还贷;即使有的借款人具有还贷能力,但却以各种理由推迟还款,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也层出不穷。除此之外,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蓄意诈骗贷款,导致信贷风险上升。虽有贷款担保,银行有贷款抵押物作为还款来源,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变现抵押难以实现,使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贷款人为获取贷款竟不择手段,导致不良贷款增多,大大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来自银行自身原因的信贷风险
(1)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文档,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信贷人员缺乏监督和管理,以致出现“问题贷款”的发放。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监督执行不力,出现违规帐外经营。违规帐外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用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信贷业务管理中,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致使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出现以权谋私,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等不正常现象。另外,一些银行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低下,不能充分意识到信贷资产存在的各种风险,有的甚至丧失职业道德,骗取银行贷款,直接威胁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3)银行业市场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
如今我国银行业市场发展迅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场面。各个银行之间明争暗斗,竞争激烈。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以致于难以把握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难免出现纰漏,银行为了自身业绩,盲目地发放贷款,重“量”而不重“质”。如此一来,多头贷款、顶名贷款、短贷长用的现象层出不穷,就更容易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攀升,使得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已刻不容缓,急需建立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1、一定要有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第一,审批部门独立。建立独立的审批部门,真正落实信贷审批制度,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定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要互相监督。
第二,管理部门独立。为提高信贷业务审批质量,强化信贷审批责任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需要建立独立的信贷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专家审批制度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建立专职贷款审批人制度,对信贷业务进行管理。凡有信贷业务审批权的各级机构,必须配有一定数量的贷款审批人。贷款审批人以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出发,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信贷经营策略,审查每一笔待批信贷业务的技术、经济及商业可行性,并根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匹配程度及风险可控性,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务。
第三,评估部门独立。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由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评估部门来完成,有利于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
3、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体系
建立独立的决策体系,实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垂直管理。参照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做法,当前应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信贷管理委员会负责信贷政策、信贷经营方针的制定等,并根据分支机构风险管理的成熟程度、业务特点及贷款项目大小、贷款决策人资格等,采取分级授权方式,授予下一级行信贷审批权,行长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集中精力从更高层次上把握全行贷款投向投量,掌握全行信贷资产运行状况。如支行信贷风险经理由支行信贷主管行长任命,支行信贷主管行长由分行信贷主管行长任命,总行行长或主管信贷副行长任命分行信贷主管行长。在信贷业务上,由上级信贷主管行长实现垂直授权管理,从而使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从上而下,享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具体授权方面,由于信贷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因此,对于程序化决策权可以授予个人,非程序化决策才有必要实行集体审批。
4、建立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制度,建设新型信贷文化
建立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岗位相分离。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应包括风险成本的范畴,对信贷风险经理既要考核工作过程,也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同时要合理界定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的职责划分,做到责、职、权相统一。为了有利于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的横向协调,对信贷风险经理的考核应包括贷款增长任务,但重要的是要考核其资产质量任务完成情况。
要建设新型的信贷文化。首先,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如风险管理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市场营销的理念,并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不遗余力地把先进的信贷理念传递、推广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其次,推进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理念,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在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可按实际工作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中,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潜在风险性,淡化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发展。
5、完善贷款担保制度并使贷款与保险结合
完善贷款担保制度,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抵押担保制度,其抵押担保成功之处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因此,在现有的《担保法》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首先,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信贷担保机构,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最后,国家应规定在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为担保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
将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可降低由于借款人的健康状况、偿还能力的变化而造成的风险。比如,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必须购买死亡险,借以减少银行信贷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将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额应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既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与信贷风险,又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6、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信用评价体系可采用积分制,具体可分为基本情况评分、业务状况评分、特殊业务奖罚分,最后根据累积积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还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贷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 ,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贷款。
7、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8、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要真正做到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还是要加强内部管理,把握好监督和控制的力度;做到集体决策,权力平衡;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责任及风险意识,并明确权责,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力争做到让每一笔发放的贷款民主、合理、规范、安全。
参 考 文 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5]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