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西畴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2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3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坚持的原则5
三、西畴县农信社深化改革的特殊性及其阻碍因素7
四、深化西畴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及成效10
深化西畴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其地理位置独特,绝大部分属喀斯特熔岩地貌,山大石头多,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恶劣,没有相应的工业基础支撑,有些地方甚至连生存条件都不具备,属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西畴县区位环境闭塞,资源匮乏,群众贫困面大,但西畴人民凭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不断发展进步,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经济运行平稳。西畴县农村信用社是西畴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西畴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近年来,信用社紧紧围绕地方人民政府的总体规划,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不断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在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西畴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西畴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总额的55%和57%,其中农业贷款占全县金融机构的98%,西畴农信社在西畴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通过50多年的改革发展,信用社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防范风险等关键问题上,却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事关“三农”和整个西畴县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因此,此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整体思想指导下,西畴农信社以县级为法人单位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本文结合当前信用社系统改革的大形式,就西畴农信社如何做好深化改革等问题作一些浮浅的探讨。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
1、深化改革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据西畴目前的县情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在农民。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县委、政府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西畴农信社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必须尽快适应西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并且通过改革,逐步增强为全县“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此,深化西畴农信社改革是西畴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2、深化改革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营业网点。在西畴县,原有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网点都已全部撤并,县辖内已无网点,而农业银行在各乡镇的网点也全部向县城收缩。现在乡镇就只剩下邮政储蓄和信用社。但邮政储蓄只收不放,而且目前其结算手段比信用社方便快捷,吸收了很大部份农村资金,在西畴这种不发达和落后的地区,必然导致单个法人信用社在吸收存款上能力减弱,贷款资金投放也就相应减少,从而使农业生产资金短缺,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为改善县辖内各独立法人信用社单打独斗的局面,就必须筹建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社,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而统一后的法人信用社更容易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增加信贷资金的投入,通存通兑等结算手段也更容易实现,从而增强西畴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水平,提高竞争力。
3、深化改革是信用社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近年来,西畴农信社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党政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各项业务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西畴农信社在产权归属,管理体制和防范风险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西畴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其支持“三农”作用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深化改革。而要在改革中不断谋求发展,就必须将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使支农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强经营管理,改善金融服务,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强经济管理,改善金融服务;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化解和防范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实力和完善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市场化改革原则。
农村信用社是建国后成立较早的金融机构之一。5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程,使农村信用社留下了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西畴农信社也不例外。因此,要改革就一定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变,这样才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这条原则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之中的难点。
2、坚持为“三农”服务原则。
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不论是所有结构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其经营方向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都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有助于农民增收。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和失去这一原则,就背离了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西畴农信社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方向,信用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全心全意地支持本地方“三农”经济的发展,才是改革的唯一出路。这是一条重要原则。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深化西畴农信社改革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结合各乡(镇)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如在股本设置上,就不能搞“一刀切”。西畴县全辖10个乡(镇),他们所处的区位优劣不尽相同,有的中小企业较发达,有的种植业较好,有的养殖业较好,在股权的设置上,就不可能搞一刀切。在中小企业发达乡(镇)多发展法人股金和投资股,在种养殖业多的乡(镇)多发展资格股,并且入股起点低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乡镇,这样才能稳步推进深化改革。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4、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通过深化改革,调动县级政府及乡(镇)各部门的积极性,特别是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使西畴5万多农户,真正感受和享受到改革后所带来的利益,使入股社员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如股金分红,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这样才能让他真正关心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达到“双赢”之目的,使信用社真正成为社员群众自己的银行。同时,要明确监督管理体制,切实发挥县人民政府、县级银监办事处和县级人行等相关部门以及农信社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好深化改革进程中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使责、权、利三者更好地结合。这是一条根本原则。
三、西畴县农信社深化改革的特殊性及其阻碍因素
1、改革的基础环境薄弱。西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三分之二以上靠国家补贴,没有突出的工业支撑,甚至最基础的农业也因山大石头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而被来考察外国专家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虽然西畴人凭着“搬家不如搬石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解决了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但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制约了西畴经济的发展。西畴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革,各方面的困扰当然也不会小,最突出的就是存款量难增,优质贷款客户难觅。
2、增资扩股难度较大。老股本金清退难,新股金结构不合理。目前,西畴农信社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其中最基础、最难、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是增资扩股。首先原有老股本金清退难。清理规范股本金后,西畴农信社辖内各网点均仍有部分小额的老股本金未清退。清退难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一时无法清退;二是部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有很深的感情,不愿意退掉老股金,又无力补足差额达到新规定的入股起点。加上信用社受到原《章程》“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规定的约束,使清退股金进退两难;三是由于老股金面广、额小,有的社员一时还难以找到股金证书,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全面清退目标。其次是,股本金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西畴县农信社目前股金余额1232万元,已达增资扩股总计划的95.6%。但是股本金中投资股、法人股占比太小,股金结构极不合理、不科学,稳定性差。 同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营主要定位在“三农”方面,小企业得不到信用社支持,对信用社经营情况不了解,吸收“法人股”相当困难,造成目前入股的大多数股东是农民和社会自然人,股权高度分散,多数股东都是为了临时取得信用社贷款而非自愿入股,对信用社经营情况的好坏并不关心,从而影响股金的稳定性。再次,从西畴农信社实际情况来看,各项业务经营发展相对较慢,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但作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储蓄后劲不足。一时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了一部分资金,农民对投资的风险意识加强,都给增资扩股造成一定难度。虽然西畴农信社在增加股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资扩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大量增加股金都集中在资格股,股本金来源结构较为单一。而职工为完成扩股任务临时突击,存款股金化现象仍然存在。
3、不良贷款盘活难度较大。西畴县是文山州最小的县,经济发展也较滞后,致使西畴农信社资金规模本身较小,加上多年前经营理念错位和政策影响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虽然采取了多种清收方式,但进展缓慢,甚至清收利息都十分困难。尤其是涉及党政机关干部、私借公用等形成的不良贷款,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信用社孤掌难鸣。近三年来西畴县信用社主要依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作为资金来源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如果得不到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门的支持,仅靠自己有限的手段很难有明显进展。这个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良贷款要下降十分困难。
4、电子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人员素质及培训不到位。2006年6月,西畴县农信社直接从手工或单机过渡到全县联网,接着数据库并入省联社科技结算中心,实现全省联网。而在此之前,西畴农信社有一半左右的网点还在使用手工办理业务,落后的经营和服务方式严重制约了西畴信用社的发展,能实现全省联网这对信用社有些老员工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从手工一下到全省联网,这种速度恐怕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年都没有这么快。在为客户方便地提供通存通兑等结算业务的同时,也因有些业务员刚从手工过渡过来,打字都还不太熟练,操作速度慢而让客户等待时间过长,从而增加客户的时间成本。
5、产权虚置,主体缺位。这是西畴农信社的问题,也是所有农村信用社的通病。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应归全体入股社员所有,而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所有者即不是国家或某个集体,更不是入股社员,这就造成信用社所有者缺位,入股社员作为出资人难以对信用社履行真正的监督和民主管理权利,也难以得到投资返还和利润回报。
6、“三会” 制度还是形式,法人治理有待加强。近年来,西畴县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虽然建立了“三会”制度,但同所有其他信用社一样,西畴农信社“三会”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不明确。改革前西畴农信社的社员代表全部是内部职工,现在虽有入股社员参与,在目前的状况,也只不过是充当陪衬而已,由于社员入股金额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除信用社员工以外的“三会”人员并不真正关心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仅注重于信用社是否给予贷款支持。民主管理实际上只是一句政策套话,信用社的发展与社员自身利益关系不密切。另一方面,目前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改革方案、发展规划,年度目标等都是由上级部门逐级确定下达,农村信用社只能无条件接受,不折不扣执行;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监事长人选是逆程序产生的,即先由上级部门定调,后进行社员民主选举(实则走过场)等等。
四、深化西畴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及成效
1、加大宣传力度。
深化改革,首先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明确地认识到,信用社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金融的稳定,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信用社的发展,支持信用社的改革工作。同时要做好对信用社系统内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对信用社改革的认识,更新观念,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做好信用社改革的宣传和支持工作。
2、国家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因历史原因,包袱较多,困难也较大,今后还要继续承担为“三农”服务的任务。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适当扶持。而在西畴来说,对西畴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实际上也就是对西畴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县乡政府各部门应按省政府有关农信社改革的政策、要求做好工作。一是配合信用社对不良贷款进行一次彻底清查,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上,县政府及乡镇各部门应着力做好协调工作,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此项工作已在西畴县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开展中)。二是在资金上,帮助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在云南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原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政策已逐步取消,涉农资金帐户部分已划转农村信用社,以使信用社在电子化建设等硬件设施较差的情况下和商业银行竞争市场份额。三是税收方面,由于信用社服务的“宗旨”是“三农”,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上继续给予免征或部份给予返还。给信用社用于提取呆帐准备金,消化不良资产以减小经营风险。此外信用社在得到以上扶持的同时,也应把握好二点:一是扶持政策要与转换机制相结合,深化信用社改革必须注重改革效果,对信用社给予的适当扶持,是为了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及信用社自身发展,所以信用社必须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否则,就背离了深化改革的意义。二是农村信用社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后要立足自身、抓住机遇、在改革中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力求真正意义上的自身发展。
3、加强员工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西畴农信社改革发展、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确定培训内容、范围、手段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培训中,要把培训目标与长远战略目标相结合,把业务培训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把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培训相结合,注重培训的层次性、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通过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员工的理念、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同时,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克服农信社电子网络建设落后的困难,发挥腿勤、手勤、嘴勤的作用,以抓农储为中心,积极拓展城镇居民储蓄,提高门柜服务质量,坚持早开门、晚关门,坚持走村串户,服务上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储户的信任。
4、创新和完善支农功能,使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最终目的是加强和改善对地方“三农”的金融服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信社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西畴农信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例如大力推广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投向支持农民发展生产,促进本地方的农业产业化调整,重点支持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中、小企业,以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对“三农”服务不仅局限于发放贷款,吸收股金、吸收存款方面,而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方便农民。如在全县各乡镇设点,为农民办理代保险业务、保险箱业务等方便农户的业务;服务手段上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礼貌上,而是从科技手段入手,充分发挥电子网络化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注重信用社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信用社在广大农户中的形象。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也增强了西畴县农信社的发展后劲和盈利能力,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好转。截止2006年7月末,全县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3066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299万元,特别是与西畴县工商银行的顺利合并,使西畴农信社的经营规模大增,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吸收原工行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也使在农信社这方面原先较为薄弱的情况得到一定改观。
5、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善职工保险制度。
好的激励能让人精神鼓舞充满自信。只要有了科学,合理的激励模式,一个单位干部与员工就能真正同命运,心连心,同甘共苦。激励模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精神、二是物质、三是疏导,三者即相互依有又互相依赖。只要运用好不同激励模式,对化解矛盾、提高职工内在素质将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如在干部的任用上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而不能排资论辈。但劳动人事改革,直接关系到员工的饭碗问题,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可谓一触即发,因而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考核过程中抱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一切以稳定为前提,做到秩序稳定、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体察其疾苦”。改革过程中,除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好员工外,还应在福利上多给职工实惠。俗话说:“既要马儿跑,还要给马儿吃草”。切实为员工缴纳好医疗保险、个人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加勤奋为单位努力工作,达到单位效益与职工福利的双赢。
6、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尽快适应改革步伐。西畴县农信社积极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按照合作制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各项业务、各个岗位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实行了主办会计制、交叉片区稽核制,加强了对重点岗位、重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针对财务、会计核算、信贷管理、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完全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边摸索、边思考、边总结,适时修订和完善内控制度28项。在云南省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基本消除对农信社的各种不合理歧视政策,信用社的支农服务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在云南省联社的支持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树立发展意识和企业意识,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真正使信用社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信用社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3]12号)
2、《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05]44号)
3、《西畴县志》2005
4、《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作者:施建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