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师生应共同参与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参与,拉近师生关系共创活力校园的一个平台,而现今教师仅仅作为管理者参与大课间,在大课间活动中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责任基本上是确保自己所负责管理的班级学生都能按要求统一的参与所制定的活动内容,保障在活动中的安全。在学生安全统一的进行活动时,教师是一个监督者,很少有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3.3大课间活动缺少技术支持: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活动中的许多内容需要专门的技术指导,例如:篮球行进间投篮练习,在练习中许多的学生原本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能很好的掌握这项技术,如何让他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活动?体育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活动的策划者和协调者,还应该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自己并不懂得如何去活动。在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让学生通过活动在身体健康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时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运动技能的掌握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培养对该项运动的兴趣。
4、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开展大课间活动方案
4.1制定管理细则:在创建体育俱乐部的时候应由学校制定统一的制度,针对学校的现有的场地和设施,学生的大致兴趣、爱好做好一个统筹规划。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体育俱乐部的细则。
4.2对体育俱乐部定位准确:对于各体育俱乐部的定位应是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在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各项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角,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功能。
4.3责权、分工明确: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开展大课间活动,各体育俱乐部应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建立。各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由各自的成员在负责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制定活动方案。由体育教师将所有体育俱乐部的制定的活动进行统一的规划,改变以前活动内容只是由教师单方面制定的现状,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大课间活动内容的主导。指导教师在各体育俱乐部制定活动内容时只做政策性的引导,指导学生自主的完成俱乐部的日常运作。
4.4内容具体、易于操作、有特色:各体育俱乐部制定活动内容,应按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情况,根据本体育俱乐部内成员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活动内容。内容的制定丰富,便于操作,能反映本俱乐部的特色。在制定的活动内容应详细,具体到学期活动计划,月活动计划和日活动计划。计划的制定在全体成员的商议下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是俱乐部全体成员共同运动需要的反映。
4.5制定标准:学校制定统一标准,以此来规范各体育俱乐部的日常活动。例:活动的内容的制定可以要求:常规运动项目40%俱乐部自定活动项目60%。根据标准来衡量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情况。
4.6统一规划:学校根据场地设施条件和各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计划统一安排,协调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对各个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在考核中淘汰掉一些不合格的体育俱乐部。允许学生在各体育俱乐部中做自我选择,务必让活动落到实处。
5、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功能
5.1社交功能:运动是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内容,体育俱乐部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由于体育俱乐部是改变了以往的活动均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参加,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自觉自愿的组成的为了长期的进行体育活动而创建一个团体,学生参加该体育俱乐部是为了体会在运动中的那种区别于同班同学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及希望有一个归属,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浅谈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开展大课间活动(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