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让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长期不断地渗透、加强的,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⒈ 相关的知识背景通过一定情境来加以展示,学生更容易引起兴趣。
教师演示在PHOTOSHOP软件中,将大尺寸的图片缩为小尺寸的图片后,如果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仅图片的像素变小了,而且图像的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了”,从而使学生对“像素与容量”关系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⒉ 技术的掌握需要在有效的情境中强化方可内化。
本节课上,师生都面临“如何获取图像的尺寸”这一具体问题,在WINDOWS窗口教学中,学生学习过“文件的多种查看模式”,但由于没有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对其理解不够深入。通过本节对比图片的“幻灯片”、“缩略图”及“详细信息”等多种查看模式的对比,从而掌握了“快速准确地查看图像的具体尺寸”这一技术并将其内化到自已的意识当中,并在某些局部上和某些程度上达到自动化。
案例反思:
叶澜教授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等“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了保障。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法,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更难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原定的“预设”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的实际情况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往往“生成”的一些问题是学生思想的灵动,是课堂师生互动时产生的思维火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节课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于学生,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对于教师,交往意味着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师生在沟通、对话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需要的是一种探索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信息技术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从而形成乐于亲历过程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强调将信息技术有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应用的过程正是学生信息素养切切实实地继续提高的过程。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不仅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起点,而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归宿。
创意设境 激情引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
一、案例背景
1、课程背景
新课标中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激发信息课堂的生命活力(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