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的利与弊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束,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了这一时代的标志,然而人心的险恶使电脑从万能转变到双刃剑,网络也随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我还是坚信,网络利大于弊,首先,网络的弊处也无非是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一些使人迷失自我的文化垃圾,可是这些人为事物为什么要强加到电脑之上,说它是一个伤风败俗之物呢?又因为什么这些文化垃圾出现后,不是大力宣传这些垃圾的危害性,以使他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严厉制裁文化垃圾制造者,而去打击那些网吧和无辜的网络呢?治标不治本,又怎么会使网络百利而无一害呢?随着时代更新的脚步不断增快,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同时也有所改善。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普遍渗透到社会、经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深深地影响着社会与人的各个层面。无论你认同不认同,但从某个层面上来讲,互连网的确正在从根本上重新塑造着整个社会,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2006年统计,我国的上网人数已达到12300万之多,并且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地增长着,其中青少年占80%。之多,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娱乐的一大重要平台。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使用方便等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科技技术,从家庭到办公室,从个人到集团它的“足迹”无所不在,它带给人们高效率工作,趣味性娱乐,便捷式交际…历史可证,每一次的科技发展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即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技术,也毫无例外地具有了这种双刃特征。
一、互联网发展对于学生的利
对于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网络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网络给予我们的帮助也是数不胜数的,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主要有什么好处呢?
1、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可随意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因此,网络堪称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摇篮,成为中学生查阅^^文档、检索信息的源泉。正因为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多样性和广泛性、无穷无尽的知识源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中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对学校开设的语、数、外等科目提供辅助性帮助外,还开阔了学生们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甚至催生了学生们的全球意识,综合素质也日益得到提高。
2、互联网可以促进当代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促进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网上知识浩如烟海,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使中学生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具有了实现的极大空间。他们消除了心理障碍,可以任意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全方位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建网页,开博客等,培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开发内在潜质和潜能,同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资源和动力,思维创造得到充分发挥,逻辑分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朝自己理想的目标奋进。
3、互联网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当代学生的学业
之前提到在使用互联网时,可以通过一些强大的搜索引擎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课外知识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对于目前的教育制度,学生们基本上处于朝六晚九的状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校的教室里边。哪里有那么闲情逸致去高课外探究,不是只是时间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很多课外探究题材所需要的素材在身边干本就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不过还要,有互联网。学生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一丝丝仅有的闲暇时间通过互联网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网络上不乏一些国外同龄学生的实验视频,还带有中文字幕的解说,不得不说互联网是非常强大的一本课外读物。它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当代学生的学业。
4、互联网可以使当今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多元化
在某些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互联网找到相关^^文档,以此种方式来增加我们对所调查的内容的认识。在对内容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网上学校、远程教育等一系列突破了教育的时空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联系到互联网的话,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并且普通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而现在,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也极受中学生青睐。这样,我们也不再只是单一地从学校课堂上获得知识。网络也从而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增加了中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完全使得当今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多元化,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
互联网发展可以归纳这几条:
1、有利于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2、有利于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3、有利于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4、有利于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
5、有利于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6、有利于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二、互联网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网络的弊端,严格说是人的弊端,有些人正是利用了网络的“利”来进行网络上的欺诈犯罪、不良信息传播等,这是网络弊端的体现之一。另外,有些人用网不健康,沉迷于网络游戏,尤其是青少年,过多的把时间浪费在网络中,对身心都造成了伤害,这是网络弊端的体现之二。应该说网络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利用网络的人。这就象刀,最初的产生一定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有人却利用刀锋利的这一特性来杀人,而刀本身并没有错。
(一)网络导致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中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以抵制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污染”,网络高度的“隐蔽性”使得在网上的人可以无拘无束地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这种“弱化”有可能被带入现实生活中。同时互联网在强化了地球村的意识时,也弱化了民族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很重的国际化色彩。互联网全球化特征,也可能导致中学生思想混乱,淫秽、色情、暴力、丑恶无时不在充斥着网络,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二)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吸引着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最终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不少人由此得了“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心态扭曲,心理受损,最终导致自我迷失,出现人格发展障碍。
(三) 网络容易滋生是非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上网费用便成了他们必需考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结伙敲诈,偷盗抢劫现象,网吧中打架斗殴事件更是频繁发生。于是网吧成为了是非之地。
三、积极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在中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帮助他们认清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危害,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倡导网络道德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责任意识。
(二)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法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清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使用监督,防止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丰富课外活动,提高情趣修养。提倡做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而不是让学生沉溺与网络生活中。
(三)引导学生把握好上网的“度”教育学生有节制地使用网络是很有必要的。网络与人的交流实质上是人机对话,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强化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方式,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思维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当前急于解决的课题,网络社会已不可避免,我们即不能因其强大的优势而忽略了其带来的种种问题,更不应该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远离网络,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将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知道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帮助他们建立防范意识,做到即给与指导,又对其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