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档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203
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分析
【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小范围且相互分割的局面,还未触及企业战略和最高管理层层面。内部控制的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视,更需要高层领导自觉执行,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文章结合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就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执行 对策
一、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分析 江门市财政局俞雪花等人2003年对江门市220家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覆盖面窄,有75%的企业制定了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29%和21%的企业分别制定了工程项目和筹资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两者的覆盖面不及三分之一;(2)考虑到成本原因,仅有28%的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而在已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中,只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的内审工作是富有成效的;(3)有54%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执行效果一般或无效,而真正认为执行效果很好的比例仅为17%。赵选民2003年对65家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调查,结果也显示:对外投资、筹资、工程项目和对外担保等经济业务的决策,由领导决定的比例分别为45%、35%、37%和22%,可见,实务中对这些项目的内部控制较弱。这些项目的内部控制所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领导及高级管理人员,而企业内部控制最薄弱、最难执行、最难控制的就是对企业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控制。上市公司中也常暴露出因内部控制执行无效而巨亏甚至破产的案例,如美国的安然事件,国内的中航油事件、长虹事件及伊利事件等。种种现象显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小范围且相互分割的局面,只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少数业务,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项经济业务,尤其是未触及企业战略和最高管理层层面。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有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论、控制论、管理理论的指导,尤其是缺乏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1)规章制度本身说法不一,前后相互矛盾,缺乏严密性和全面性;(2)企业管理当局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制度前后矛盾,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制定朝令夕改,缺乏严肃性;管理当局的更换对制度的影响更大,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3)不同的制度对同一方面的业务有不同的规定,使得企业成员在执行中无所适从,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人人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规章处理业务,而不是考虑哪种规定对业务活动的控制更加科学,缺乏整体观念;(4)制度的制定缺乏风险意识。内部控制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控制企业的各种风险,更好地抓住各种机会,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新价值。风险管理应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实务中,管理层在制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时往往就事论事,注重每一业务活动的具体细节,忽视各业务环节的关联性及风险的交互影响,更缺乏站在企业战略和整体风险的高度来考虑各制度的具体内容。 2、缺乏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机制。
内部控制一般是作为企业的内部事务,由企业管理当局来制定和实施。管理当局自然更多考虑本企业的利益,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关注相对较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往往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所有者、经营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它们对内部控制都会提出保障自身利益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追逐利益的要求,而常常忽略自己那份应尽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一套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因此,对自律系统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监督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一般由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影响了它对这一职能的发挥。外部监督具体包括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但由于外部监督资源稀缺,监管不力,致使企业失去执行内部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