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
(一)、我国矿物资源的现状………………………………………………… 3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4
(三)、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5
二、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6
(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的缺乏…………………………6
(二)、制定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6
三、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对策措施………………………………………… 7
(一)、合理使用发挥自然资源的最优效益…………………………………7
(二)、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价值观…………………………………………8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9
四、总结…………………………………………………………………………… 9
内 容 摘 要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大自然的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也日益加剧。要如何做到最低的不破坏环境的同时又能确保经济的开发,同时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利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怎样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目前,水、能源、耕地等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代替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已刻不容缓。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本文阐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张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思想,提出几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大自然的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要如何做到最低的不破坏环境的同时又能确保经济的开发,同时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利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怎样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目前,水、能源、耕地等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代替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已刻不容缓。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会带来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我国矿物资源的现状
我国矿物资源的量中,煤炭占94%,据统计,全国已累计探明储量9000亿吨,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仅次于独联体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煤炭资源,88%集中在北方。 石油占5.4%,我国石油资源量大约在800亿吨左右,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130多亿吨,剩余储量还有30多亿吨,按年产1亿吨水平计算,这些储量可采期30年。天然气占0.6%,天然气。据勘探,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在40万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已探明储量1.43万亿立方米,还不到远景储量的5%,说明潜力较大,也表明我国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还未把潜在资源变为探明储量。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不变。根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同时,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9100万吨,比2002年激增3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将达到每日1000万桶,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所需原油将有八成以上来自国际石油市场。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就更为少有了。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人均量的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00平方米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平方米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平方米还要低67平方米。中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人均量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人均量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人均量的1/4。我国虽有草场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2%,但人均草地只有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0.64公顷的52%。我国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亿公顷。中国90%的草地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90%。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总量虽然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量的1/6和1/8。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在100位之后。我国森林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居多,其他地区较少。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6省(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1.4%,蓄积量占67%。而华北、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尤其是新疆,森林覆盖率仅2.94%。青海森林覆盖率不足5%。
(三)、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地下水资源量820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量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在海洋资源方面我国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海区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海洋鱼类5000多种,海域生物万余种。但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较晚,开发能力较低。目前我国海洋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低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势必要影响和改变环境同时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较低,又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不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就是对环境的最好保护。对此,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某一种资源来说,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珍惜各种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责任。
二、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的缺乏
伴随着这一不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形成一种被扭曲的怪现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无价,原料低价”,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特别是对那些功能性的资源(包括部分物质性资源),传统上认为是丰富的、免费的、可更新的自然要素,在利用上就不加节制,超过了这类资源在容量和数量上的可允许的限度,从而造成资源基石——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持续地被人们所利用。这类资源更新并非是纯自然的过程,人们既能将利用率保持在自然更新的能力之下,又可将这种能力人为地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如果两者之间没有达到平衡,则“可更新资源”(包括环境承载力)的利用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就没有什么区别,资源短缺终将来临。
(二)、制定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抑制生态退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带有行业的倾向,在内容上存在空白、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的地方,如《森林法》规定了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却没有规定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治措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湿地、旅游资源等,我国目前尚缺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适宜度,从学术界到管理层,因出发点、角度和部门利益的差异,尚存在有不同的看法,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从编制到审批都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和依据。再如渔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又要负责管理渔业生产,考核渔获量,这种行政权和经营权笼统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从计划性指令,而不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运作,致使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剧烈,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三、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对策措施
可再生资源在被开发利用后虽然能够自我再生、恢复或净化,但是其再生、恢复或净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乃至人为因素的制约。为使这类资源永续利用,对其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就应合理规范,不能让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超过其再生、恢复或净化能力。
(一)、合理使用发挥自然资源的最优效益
不可再生资源犹如一个初始量给定且只能流出不能流入的水池,随着社会的不断利用,其储量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枯渴。因而对这类资源只能本着节约、限制与综合利用的原则。其主要利用方式和途径是:第一、综合利用。对于共生和伴生的不可再生资源,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采选和冶炼,尽可能全部提取各种资源。第二,最优利用。利用应充分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资源储量和开采能力,并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中心,搞好资源种类和等级替代,做到节约利用、有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价值。第三,回收利用。剩余资源如残余、零散物等及利用后的废料如废渣、废气等必须回收,使资源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延长其为社会服务的年限。第四、增加开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勘探水平和能力。增大技术贡献率,扩大开采能力,提高采选、冶炼技术构成,尽可能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
其主要利用方法和途径是:第一、最优利用。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最优效益。自然资源的物理与化学属性不同,往往一物可以多用,应根据其各自特征,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第二、适度开发。保证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其再生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使之得以永续利用。第三、合理结构,实现整体功能效益。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某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各类自然资源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还有系统整体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仅应追求资源种类的合理利用,还应按照资源种类及其数量的合理组合和科学比例,根据资源整体功能安排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整体功能效益。 第四、营造养殖,增强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按照生态规律治理生态环境,营造森林,养殖培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动植物,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地球的生命支持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自然资源价值观一是普遍了解并认同的商品价值,体现的是物质价值:二是服务价值,即通常所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主要体现的是精神价值。第一类价值是可以简单计算并易于用货币来体现的,而第二类价值则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且难以简单用货币的形式来体现。
但是,结合自然资源消失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补偿损失所要付出的代价,与不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比较,是比较直观的方法。例如,徐篙龄(1997)通过计算指出:1985年我国由于森林破坏而造成的年度经济损失约为人民币298亿元,未来恢复费用约为90亿元;1993年则分别为584亿元和179亿元。又如,重庆市统计局的核算^^文档表明:1997年该市水污染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为6324万元,对固定资产造成的损失为3.68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为18.99亿元,水环境质量损失为1.16亿元。污染型缺水给重庆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的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12月29日公布的调查表明,目前西部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到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但是,传统上的认识是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投入劳动的物或者不能交易的物,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天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没有价值。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
特别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用法制来管理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权益的大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适合于中国管辖的一切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对防止海洋污染损害从法律上作了规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码头和兴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钻井、试油、输油等;三是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处理场等;四是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限制条件、申请、批准和监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则基本上可以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需要。凡违反本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将区别不同情况,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无疑,《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是一项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治理工业污染取得较大成绩,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环境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工作迅速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已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四、总结
总之,各类自然资源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几种资源,如破坏了森林、草地就会影响径流,冲刷土地,影响对气候的调节,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而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归纳为:一是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二是重开发,轻治理(或不治理);三是再生资源流失率高。人口和资源是一对矛盾,只有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文档的太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发展对策。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利用资源信息科学体系加强资源的综合评价。虚拟水交易也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新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和替代品。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将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解决未来的粮食危机也将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基于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研究。所谓资源流动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方向,构建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资源潜力以及阐明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我国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的产业化更难。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经济仅会称为学者们的文章和领导的修辞。
在任何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依赖知识和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其更有效的支持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与环境问题将不再困扰人类,最终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