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容摘要...............2
1、国际会计面临的难题.......................3
1.1会计期间差异......................... 3—6
1.2会计原则应用差异........................ 6
1.3具体会计操作上的差异..........................6—7
1.4会计报表概念框架、内容与结构上的差异...............7
2、国际会计难题带来的影响........................7
2.1对海外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困难......................7
2.2增大了信息披露的成本.......................8
2.3提高了跨国融资的难度........................8
3.会计国际协调的障碍....................9
3.1会计管理的社会性..................9
3.2会计实践的适用性........................9
4.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9
4.1会计国际协调的原动力.........................9—10
4.2会计国际协调的外动力.............................10
5、会计的国际协调及其方式选择..........................11
5.1会计的国际协调主要观点........................11
5.2会计的国际协调的原则.........................12
6、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会计的国际协调...................13
参考文献.......................14
内 容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不仅跨国公司增强了对“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需求,同时也要求会计准则、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会计差异阻碍了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和相关性,但由于国际的会计差异阻碍了这种可比性和相关性。因此要求会计的国际协调,并选择会计国际协调的方式。其次,辩证分析会计国际协调,其既有障碍的一面,也有动力的一面。最后,分析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会计国际协调问题。
跨国公司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
1、国际会计面临的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协调的环境与条件也逐渐成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规范化将显出特别巨大的能量,并将直接促进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借会计准则国际趋势的东方,尽可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这是我国会计界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同的一些策略,密切跟上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全球化趋同的步伐,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1.1会计期间差异
会计期间(Accounting Period/Fiscal Period)又称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川流不息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在连续反映的基础上,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定期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和成果,什么是会计期间?一个会计个体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其经营活动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为了及时提供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在会计工作中,人为的在时间上把连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用起止时间日期加以划分,形成会计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的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一般应从公历1月1日开始,12月31日结束,又称会计年度、会计年度,财务年度基准日,会计年度基准日。
在中国,会计年度和会计期间是固定的:即按自然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而会计年度就是12个自然月。但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会计年度和会计期间是不做硬性规定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国外援用分支机构和合资企业,而到中国来投资办厂的外国公司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和国外总部环境来定义不同的会计期间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必需。总账模块提供了灵活的方式来定义会计年度和会计期间。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特定的会计年度和期间定义为一个“会计年度变式”。对于一个集团来说,可以有多个会计年度变式。各个分公司既可以共用一个会计年度变式,也可以使用自己特殊的会计年度变式。
中国的公司可以使用12个自然月加4个特殊期间的会计期间定义。4个特殊期间是用于年结时不同性质的调整分录的。对于国外的分支,可以定义其他会计年度变式。比如,每年3月31日为会计年度的终结,按自然月定义期间。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的4月1日到4月30日是第一个期间,3月1日带3月31日是第12个期间。这种会计年度变式是与年度无关的。对于任何一个年度,如2004年和2005年,它们的期间都是4月1日到4月30日,不会随着会计年度变化而改变。
出于业务需要,有些公司的会计期间定义得比较复杂。比如按周定义期间,也称为445方式。即期间1是每年的1-4周,期间2是5-8周,期间3是9-13周。即每年依然有4个季度,但每个季度不再是3个自然月,而是3个期间,其长度分别为4周、4周和5周,年度结账日是每年的12月31日。这种情况再总账模块中就可以用“与年度相关的会计年度变式”来配置。我们再系统中定义2004年期间1是从1月1日-1月24日,而2005年期间1则是从1月1日-1月29日。显然,如果按周定义期间,每个期间在不同年度的起始日和终止日是不固定的。
世界各国的会计年度不同,大概如下:
采用历年制(1月1日—12月31日)的有: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塞浦路斯、约旦、朝鲜、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赞比亚等。
采用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制的有:丹麦、加拿大、英国、纽埃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科威特、新加坡、尼日利亚等。
采用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制的有:瑞典、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冈比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苏丹、坦桑尼亚等。
采用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制的有:美国、海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
其他类型:阿富汗、伊朗:3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尼泊尔: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土耳其:3月至次年2月;埃塞俄比亚:7月8日至次年7月7日;阿根廷:11月至次年的10月;卢森堡:5月至次年4月;沙特阿拉伯:10月15日至此你那10月14日
包括四大会计事务所在内的国际会计公司的会计奶奶都多有不同,所以国际会计年度会计收入排行榜并不是一个统一基准日的排行。
1.2会计准则应用差异
会计准则的研究是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也是财政部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一直实施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企业实行直接管理,使得企业经营内容比较单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所有制经营形式并存,会计制度弊端日益突显,制定一个能推进我国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加快我国会计和国际接轨的准则势在必行。美国是世上最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之一,也是会计准则理论和实务发展最成熟的国家。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美国会计准则中合理优秀的部分,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立足于八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且此为基础分析了两大会计准则体系现存的差异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使用两种准则体系下编制的报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1.3具体会计操作上的差异
如投资核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和折旧年限的确定等,这一种差异不胜枚据。如存货成本的计价:(1)大都数国家如美、日、法对存货都按原始成本计价,但当市价低于取得时的成本时,一般采用稳健性原则,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2)在存货发出计价中,北美国家比较流行后进先出法,为此企业可以获取延期纳税方面的利益。(3)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按完全成本而不是变动成本计价,变动成本计算只应用于企业的内部决策和成本控制,这是世界范围内的通行惯例,但瑞士的不少公司则在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中按变动成本对存货计价。
1.4会计报表概念框架、内容与结构上的差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西方会计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演变与创新,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严重冲击和批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的新的会计问题。自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中首次出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专门术语以来,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而对这方面研究,中国会计准则中没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中出现问题就制定新准则或修订旧准则,没有一个很好的会计框架体系。
2.国际会计难题带来的影响
对海外子公司会计报表合并的困难。跨国公司为了反映其作为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然对处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的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合并,但由于海外子公司遵循东道国的会计法规和准则,核算口径不一定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对海外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困难
由于对同一交易或事项海外子公司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最终表现在会计报表各项目存在较大差别,以及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列式与结构的不同,无法直接以子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为业绩评价依据,也难以确定其业绩评价标准。
2.2增大了信息披露的成本
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别从情况下,跨国公司的会计部门往往需要编制许多套不同的会计报表,以满足不同国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美国《华尔街日报》曾举出一个实例说明这一问题:某公司要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发行证券,证券筹资总额为5500万美元,而为了编送三套不同的会计报表总共花费了280万美元。编表费用约占筹资额的二十分之一,其信息成本大的惊人。
2.3提高了跨国融资的难度
跨国公司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就必须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由于跨国公司所在地可能并不是融资地,那么就必须按融资地的要求进行会计调整,以利润指标为例,这时如果融资时披露的经调整的利润大于原报表利润,而当期年报表披露的经调整后的利润可能会小于报表调整前的利润,这种反复无常的会计信息会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产出怀疑,从而可能失去投资者或者债权人的信赖。
3.会计国际协调的障碍
会计的国际协调从来都不能离开本国环境条件,各国不同的环境条件制约着会计的国际协调。正是这一意义上,埃文斯教授等将这些障碍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会计时一种具有评审性质的社会科学,反映着特殊的经营环境的需要;(2)不同国家对会计和企业经营存在不同的态度和传统;(3)国家之间在法律和经济方面存在差别;(4)国家主权方面的影响;(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差距。从会计的国家特色来讲,会计国际协调的障碍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3.1会计管理的社会性
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依据需要,对本国会计活动进行组织核管理的方式。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管理决策和管理方法,其管理活动与过程也要求有不同的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技术本身是无国界的,但只有对该国有利的技术才会被采用,否则将被拒之门外。
3.2会计实践的适用性
单纯方法上的科学性,并不能保证它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会计是一种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某种方法只有与整个环境相配套才能发挥效益。所以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乃至习惯势力都将影响技术方法左右的发挥。
4.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
虽然实现会计的国际协调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但是,由于会计本身的特点和会计外部环境的有利影响,对会计的国际协调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可以概括以下两种:
4.1会计国际协调的原动力
这种原动力是指会计本身所具有的推动会计国际协调的内在动力。一是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从会计系统本身来说,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它常常会与系统外的因素发生能量交换,各国会计系统之间往往产生横向联系和影响。在各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他国会计系统的优点来改造本国的会计系统。二是会计技术的国际共享性。管理会计几乎时“纯”国际性技术,对任何利益主体的效用时无差别的,而财务会计的绝大多数技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应受到别国限制。像复式记账法、成本和算法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等世界上得到迅速传播。会计的国际协调实质是指财务会计的国际协调,财务会计技术上的国际共享性,也是实现会计国际协调的内在动力。
4.2会计国际协调的外动力
这种外动力是指会计所处的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推动力。一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互利性。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开展互利互惠的国际经济合作创造了巨大空间。从贫困国家的人力资源输出,到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方式有“掠夺式”转为“抚养式”我们可以发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互利性已成为各国经济交往的前提,这种国际经济合作迫切要求会计国际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投资导向性和筹资驱动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了解被投资者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变现能力和营运能力等各种信息,这样才能做出有利于自己正确的投资决策,而被投资者之所以要提供给投资者所关注的这些信息,是因为他们必须向投资者解释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保持他们的现有投资并期望他们追加投资。同时,也向潜在的投资者展示预期投资收益,以引入新的资本,求得进一步发展。当资本由一国流向另一国时,会计信息的这种投资导向功能也就具有了国际性。而如何从国际资本市场上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资金,则会驱动筹资主体按国际惯例披露会计信息。
5.会计的国际协调及其方式选择
跨国公司要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会计难题,唯一的出路是寻求会计的国际协调。会计的国际协调是管理跨国经营业务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为了确保国际经济交易事项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缩小或消除一定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准则或制度的重要差异,以增强窥基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相关性的过程。跨国公司虽不能决定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但可以通过参与有关国际组织或机构(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直接影响或通过所在国家政府间接影响会计国际协调的规范和程度。
5.1会计国际协调主要观点
对于会计国际协调的方式,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一)目标导向性主张以国际会计为导向,通过建立会计的概念框架,来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二)逐步扩散式主张先地区性统一,再向全球辐射;(三)分别报告式即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构建并编送不同的会计报表;(四)准则国际化,主张逐渐影响各国会计准则制订,以实现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综合上述各种观点,笔者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必须以共同的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通过影响各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检查逐步扩散的原则,走渐进的国际趋同之路,而绝不可能超越国际经济的发展阶段。这里所指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依据“先进”和“无国家偏好”的原则来制订、公布的,是指在扫除经济全球化道路上的财务会计信息导向障碍的规范。这样必将为跨国公司走出会计信息困境创造条件,以逐步建立国际范围内相关可比的会计信息。
5.2会计的国际协调的原则
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制订国际会计准则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普遍性原则。即选择共同的、基本的会计问题,避免只涉及一两个国家的特有问题来制订基本准则,这就能提高跨国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在制订准则时,既要谋求其会计协调的统一行动,又须在制订各项基本原则时考虑各国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跨国公司的会计信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3)先进性和公认性原则。即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要简洁明了,并具有较强的覆盖力,这样就能够使跨国公司普遍接受。
6.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与会计的国际协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额逐年增加,并且有一些企业已在香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可以说,市场已无国界可言,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开展跨国经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也同样需要“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也必须对外提供“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既要求会计的国际协调。
从我国来看,对于会计的国际协调,一方面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会计法》统驭下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订《基本会计准则》,相应制订《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取消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会计组织(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活动。我国已是两个组织的成员国,通过学术交流和政府间的沟通缩小国际间的会计差异,但同时必须考虑我国会计所处的国内环境,保持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国家性。由于会计准则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特征,会计的国际协调进程难免会有所波折,然而它毕竟反映了会计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会计要求。
参 考 文 献
1、《比较国际会计法》---------诺比斯 2010年
2、《会计创新及国际协调》---------常勋 2008年
3、《国际会计学》---------(美)乔伊 2003年
4、《国际财务报告》---------(英)尼科西亚国际审计事务所 2000年
5、《国际会计前沿》---------王松言 2005年
6、《财务会计三大难题》---------常勋 2001年
7、《现代会计西方会计理论》---------葛家树、林志军 2001年
8、《国际会计》第三版---------王德升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