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HY086 论文字数:6901,页数:08 摘 要:余华的《活着》自问世以来,反响强烈,获得过国内外多项大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赢得了各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这部演绎“未知生,焉知死”[1]的作品,脱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层,以客观叙述的角度,进而探讨人人都要面临的生存问题。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后之后,对死亡渐渐麻木。福贵坦然面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披露了存在主义的乐观性;同样是讲述福贵面临生死问题的同名电影,张艺谋则把审视人生的重心放在了时代背景上,对当时的政治给予高度审视;张艺谋在电影中加入了皮影戏,影射主人公的人生如戏;由于电影中的重点在于政治,因此对人生的悲剧性的关注度降低,电影中的主人公在苦难的同时得以享受生活的快乐;两个文本的福贵形象各有千秋,又有着相似性。两个福贵形象相互辉映,成为一个新的形象。 关键词:《活着》;福贵;存在主义;悲剧性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s Living
目 录
|
| |
上一篇:安吉尔·克莱尔悲剧成因分析 | 下一篇:论短信的文学性特征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文本 《活着》 解读 | 2010-11-18 12:01:1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