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晚年的他更是苦行斋心,“不衣文采”,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同上)他还曾向皇帝上表,将自己最为钟爱的辋川山庄施作僧寺,供抽选出来的“名行僧”“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之用(《请施庄为寺表》)。他还不止一次上状,恳求朝廷允许自己将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读王维的《谢除太子中允表》和《责躬荐弟表》,可知安史之乱时他被拘反贼之中,曾一度想出家修道。有两首诗最能表现他晚境的心迹,一首是《叹白发》: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另一首是《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可以说是身心皆放下,唯以佛法自励,在诗句中表现得十分充分。王维的临终之际的情形,也是颇有意味。《旧唐书•王维传》云:“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卒。”临终正念分明,从容淡定,可证明他平素修持之功确实非比寻常,令人赞叹。
从王维一生的生活方式及其往来友人和家庭状况来看,他的个人态度可见于诗文,其于佛家名相精审明辨,于第一义谛知解圆妙,曾有“心王自在,万有皆如;顶法真空,一乘不立”的妙语(《西方变画赞》)。又能理事圆融,称扬净土。晚年深得佛法“舍得、放下”之精益,以佛法自励。临终之际,更是正念分明。王维一生与佛教的殊胜因缘极深,对于佛学义理、特别是禅学更是深究亲行,我们能从其诗文中读出“句句皆禅”也就不奇怪了。
二、 社会环境对王维的影响
王维在仕途上遭遇坎坷,他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寻求仕途之路。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终于在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及第,顺利步入仕途。可是,任太乐丞不到半年,因伶人擅舞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二年才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正当他振奋精神、积极进取时,又遭到李林甫等奸人的打击,置身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的官场,王维内心是极为痛苦的。“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这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西方哲人曾经这样说:“一开始我以为我可以改变世界。后来我想改变别人。最后我发现我只能改变自己。”对于一心报国却屡遭厄运,又长期受佛教影响的知识分子来说,要摆脱这种痛苦,就容易从佛教中去寻求解脱了。不能改变社会,不能改变他人,就改变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用佛教的“空”理来消除内心的痛苦。更为甚者是天宝十五年安禄山陷长安,王维被迫任伪职,后来尽管他因有《凝碧诗》而得到肃宗的宥免,并责授太子中允,但对他的心灵的打击是巨大的。生活道路的坎坷使他对佛教教理更加依恋。也可以说,信佛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解脱。他借用佛教的“空”理来排遣自我的忧闷,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汲取佛学思想。
王维早年诗作《春日上方即事》有“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及“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的诗句,其向道之心油然。他所交游的僧人为数甚多,记于他的诗文之中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北上传法的六祖门下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对于潜心向佛的诗人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他隐居生涯的主要内容,这些情形也都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如《山中寄诸弟妹》诗: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这是讲他在山中与一班道友结缘共修时的欣悦之情。《蓝田山石门精舍》描写他所亲见的寺僧日常生活:“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令人欣然神往。他还有于“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的炎炎夏日,靠修持功夫,万缘放下,“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的禅修体验(《苦热》)。到他晚年,更有“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的自我写照和“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甚深证悟(《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至于他的描述禅门修持功夫的诗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是讲禅门行者以戒定之功、般若智慧之力,降服心中的贪、嗔、痴三毒和由此而起的种种妄想迷惑颠倒,独标禅门修行之宗要,也是王维咏禅诗中的名句,这些名句的得来,必与朝夕相处的挚友的侵染有关。
三、 自然环境对王维的影响
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唐长安附近蓝田县的辋川谷 ,辋川谷是一条延着辋峪河西南———东北走向的峡谷地带。这里山青水绿 ,风景优美 ,即《辋川志》所称“辋川形胜之妙 ,天造地设”。唐初宋之问据此构筑了规模不小的庄园别墅———蓝田山庄。开元 16年左右 ,王维出资购得时已是一片荒芜衰败景象的山庄 ,乃依据山川自然形势 ,整治重建 ,并融入作者诗、画及园林的审美情趣 ,刻意经营 ,在绵延近 2 0里的辋川山谷营造了华子冈、文杏馆、鹿柴、茱萸、金屑泉、椒园等 2 0个景区 ,构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耕、可牧、可渔、可樵的综合性园林。
读王维的辋川集,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辋川别业的自然美景,同时还可看到置此美景中的诗人不由自主的禅意人生。试看《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前人评此篇,曰:“萧然更欲无言。”(《王孟诗评》)抓住了它古朴和直抒胸臆的特色。本诗中出现的“飞鸟”,既是作者登山所见,亦是富含禅味的意象。禅林以为鸟飞于空,了无痕迹,正是物体虚空没有实体性的最佳比喻。《涅磐经》云“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华严经》云“了知诸法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王维望飞鸟而悟禅,因世界万物寂灭虚空而惆怅,一腔深情平平写出,却自有淡雅幽深之美。
王维爱写飞鸟,因为飞鸟既是禅林常用的喻象,又是王维诗中活泼的具象。且看《木兰柴》: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