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意义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他还说“唯之与阿,相去儿何?”“大音希声”也是老子提出的。大音是指最大的声音,希声即听不到的声音。即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他的朴素辩证法对后世文艺理论及文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今的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入我们没有前辈作家对生活敏锐的眼睛及灵活思考的大脑,那么我们将很难发现当今的人文景象及文化走势,更加难以吸收前辈们的思想精华来提升自己的工作。
我们通过作家的作品来触碰那个时代的人文,了解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思想,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智慧。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主义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突出特点,即它并不希望自己风靡于世,也不希望自己传之不朽,而只是一味地求新求变,似乎只有在那种“总将新桃换旧符”甚至“各领风骚三五天”的风格变换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感觉。现代主义在填补了宗教冲动力消散留下的真空以后,便独自承受着肆意奔突的经济冲动力的巨大压力,但很快露出力不从心、穷于应付的尴尬,因为它既缺乏以往宗教长期形成的严密体制和思想体系,又缺乏以往宗教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和凝聚力,加之它本身在高频率、快节奏的花样翻新之中很难沉下来,形成厚实的精神积淀和思想蕴含,而其风格和形式的变换也常常出于个人的兴之所至或小群体的心血来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即兴性,也多有夸张和偏激的成分,凡此种种,都使之无法与强大的经济力量抗衡并对它产生有效的制约作用。无奈之中现代主义只能求诸越来越快的风格变化和形式出新,但已是心力消耗殆尽,思想趋于枯竭,创造性荡然无存,神圣感烟消云散,再也挤不出灵感和激情,恰像一只泼尽了水的空碗,现代主义终于落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这与老子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福”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中外的这些美学、哲学及教育有什么异同之处呢?如果能找到一部分对其剥茧抽丝将对整个思想体系的提升很有帮助。
(二)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伟大作家的追根溯源,中外作家的对比及研究,从老子到朱光潜,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中外作家的作品对比、成就对比、思想对比以及影响他们思维方式的思想对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精神实质的重要蓝本,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巨匠的思想精髓。
中西方审美文化一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一以宗教信仰为中心。中西方审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旨在维护伦理政治或宗教信仰的正统地位,现代以来则表现出反正统的倾向,但总的说来都表现出一种建立深度模式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当今却被消解了,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文化仍有区别,即一是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深度模式,一是颠覆了西方现代主义所致力建造的“乌托邦式新宗教”这一涌动着崇拜情绪的深度模式。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西方人是以思和诗为上帝的出场做准备,中国人则是以思和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西方人梦萦魂牵的上述两大中心问题保持着某种联系。
今天的中国,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鉴今,通过研究中外不同伟大作家的思想给自己以及读者一点点皮毛上的启发。
二、论文提纲
一、中国
(一)老子
1.老子的影响
2.老子的作品
3.老子的审美
(二)孔子
1.孔子的影响
2.孔子的作品
3.孔子的审美
(三)朱光潜
1.朱光潜的作品
2.朱光潜的审美
二、外国
(一)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2.亚里士多德的作品
3.亚里士多德的审美
(二)康德
1.康德的作品
2.康德的审美
三、总结
1.他们的共同点
2.对于教育的意义
三、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熊逸;《道可道》 《孟子他说》
[3]李零;《人往低处走》
[4]孔子弟子;《论语》
[5]朱光潜;《谈美》 《谈美书简》
[6]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诗学》 《形而上学》
[7]高秉江;《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
[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9]花间挹香:《新思想论集》
[10]中西美学范畴中的相似点 (作者未知)
[11]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 (作者未知)
[12] 靳希平;《亚里士多德传》
[13] 曼弗雷德•盖尔;《康德的世界》
[14] 姚文放;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