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策建议
【正文】: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
资产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其本质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企业的资产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资产随时存在减值的可能,因此需要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企业而言,资产减值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不再具有决策相关性。为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资产减值问题已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对资产减值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和研究,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实务界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1998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SA36),该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完善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8年,财政部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应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简称“四项计提”。1999年末,财政部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要求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也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应资产的减值准备,并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为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中资产的质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0年末,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四项扩大到八项,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对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简称“八项计提”。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日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规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成为目前国内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内、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逐渐深化以及资产减值准则应用的逐步规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以期为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新旧会计准则及国内外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分析,结合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情况,研究了解目前准则存在的不足,并为将来准则的修订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尝试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完善,对如何改善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内外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提高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产减值逐渐成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的研究焦点。赵莉(2007)[1]通过研究发现,经济业绩差的公司,往往通过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以后减值转回做准备,而经济业绩好的公司会少提资产减值来维持良好的业绩。另外,具有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以后年度转回减值,为扭亏做准备。郭艳萍、王天文(2008) [2]研究发现,2006年上市公司出现集中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2006年平均转回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比2005年增长21.09%,其原因不排除资产已经出售或处理、资产价值有所回升等因素的可能性。孙秀丽(2008)[3]认为,此次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修订更多的借鉴了国外先进会计理念,强调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回避了单项资产难以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情况,简化了资产减值工作;此外,孙秀丽还认为新准则规定除存货、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该做法符合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发展的状况,能有效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黄彬彬(2009)[4]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12月31日的报表附注,分析总结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的应用情况,提出以下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建议:积极改进估值技术、谨慎应用公允价值、强化贷款减值信息的披露、加强银行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合作。黄纲(2009)[5]通过对2005--2007年三年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和公司股价进行统计、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得出:虽然CAS8执行前后对比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但资产减值数据与公司股价相关性呈逐年减弱趋势。同时,他认为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质量是适合我国特殊经济环境的,但在相关性、可比性、可靠性、透明度等因素上同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还具有差距,这些差距有些是由于会计核算计量特性所决定的,有些则是由于受经济环境所影响。
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相关理论研究
(一)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
1.资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1985年12月发布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SFAC No.6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1989年7月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认为:资产是作为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结果而由特定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减值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