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3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4
二、阿坝自然特征及资源特点6
三、阿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7
四、我国普遍存在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10
五、适用于阿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16
结束语20
参考文献21
内容摘要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它亦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其承载能力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因此,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自然资源 开发利用 现状 对策
浅谈阿坝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它亦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其承载能力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因此,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已刻不容缓。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10)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或其衍生物,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有一些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水平下是完全不能由人工产品替代的。
二、阿坝自然特征及资源特点
1、自然特征
阿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唯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2、资源特点
旅游、水能、生物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及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旅游景区闻名遐迩。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直波碉楼(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8处(22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河流落差大,距离负荷中心近,年发电小时长,造价低。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良好的种植区。有优质天然草场422万公顷,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三、阿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森林资源
阿坝州青山叠翠,群峰争雄,绿涛万倾,林地资源丰富。据新中国成立初期调查,全州有林地22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4亿立方米,人均有木材1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这里既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又是大西南木材积蓄的重要基地,还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川西盆地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水库,对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及保护和繁衍珍稀动物都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2、水能资源
阿坝州境内江河纵横。黄河在阿坝州流经126公里。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阿坝州。岷江干流及最大支流大渡河纵贯全境,其流域内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大小河流530余条,水量395.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占四川省的10.53%;水能资源特点是河流落差大,举例负荷中心近,年发电小时长,各类电站单位造价低。截止2003年底,全州已经建成大中小水电站397座,总装机容量130多万千瓦,2003年发电量60亿度;全州人均装机容量1570.2瓦,人均发电量7881度,均高于全国、全省人均水平。在四川省最早建设地方电网,拥有220千伏线路130公里,110千伏线路916公里,35千伏线路1822公里,10千伏线路4726公里,建成投运110千伏变电站12座,总容量59.9万千伏安,已经形成州内骨干电网,实现了与四川大网联网,四川岷电是四川民族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阿坝州已经成为川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3、矿产资源
阿坝州蕴藏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矿种54个,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优质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温泉等。
4、生物资源
阿坝州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是我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3年底,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4处,总面积243.8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7%,其中,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2.66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13.38%。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76种;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1500种,是四川省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
5、旅游资源
阿坝是旅游王国,生态阿坝富饶神奇。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独特,有濒临绝迹的大熊猫、珙桐等动植物活化石。阿坝州拥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全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4处,占幅员面积的29%。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5处世界自然遗产中,阿坝州占有3处。其中九寨沟和黄龙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有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连绵起伏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江河,珍惜多样的动植物,在川西北高原的这片热土上,演绎出自然造化中壮美灵动的山水风光。阿坝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阿坝不仅是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还有厚重的红色文化,阿坝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雪上草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艰苦、最悲壮的历程在阿坝州。
阿坝是“民族走廊”多彩的阿坝瑰丽迷人。阿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形成了古老的民风、独特的民情、丰富的民俗,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阿坝州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自然遗产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大熊猫生态旅游目的地、藏羌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红军长征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我国普遍存在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自然资源的价值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了解并认同的商品价值,体现的是物质价值:二是服务价值,即通常所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主要体现的是精神价值。第一类价值是可以简单计算并易于用货币来体现的,而第二类价值则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且难以简单用货币的形式来体现。
但是,结合自然资源消失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补偿损失所要付出的代价,与不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比较,是比较直观的方法。例如,徐篙龄(1997)通过计算指出:1985年我国由于森林破坏而造成的年度经济损失约为人民币298亿元,未来恢复费用约为90亿元;1993年则分别为584亿元和179亿元。又如,重庆市统计局的核算^^文档表明:1997年该市水污染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为6324万元,对固定资产造成的损失为3.68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为18.99亿元,水环境质量损失为1.16亿元。污染型缺水给重庆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的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12月29日公布的调查表明,目前西部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到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但是,传统上的认识是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投入劳动的物或者不能交易的物,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天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没有价值。
伴随着这一不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形成一种被扭曲的怪现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无价,原料低价”,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特别是对那些功能性的资源(包括部分物质性资源),传统上认为是丰富的、免费的、可更新的自然要素,在利用上就不加节制,超过了这类资源在容量和数量上的可允许的限度,从而造成资源基石——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持续地被人们所利用。这类资源更新并非是纯自然的过程,人们既能将利用率保持在自然更新的能力之下,又可将这种能力人为地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如果两者之间没有达到平衡,则“可更新资源”(包括环境承载力)的利用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就没有什么区别,资源短缺终将来临。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它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计算了固定资产的折旧,但却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损耗价值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经济指标坚挺的背后,却是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经济繁荣”的同时,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重要条件的资源基础却在不断削弱。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抑制生态退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带有行业的倾向,在内容上存在空白、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的地方,如《森林法》规定了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却没有规定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治措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湿地、旅游资源等,我国目前尚缺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适宜度,从学术界到管理层,因出发点、角度和部门利益的差异,尚存在有不同的看法,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从编制到审批都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和依据。再如渔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又要负责管理渔业生产,考核渔获量,这种行政权和经营权笼统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从计划性指令,而不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运作,致使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剧烈,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2、缺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一般性原则
(1)未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相结合。
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资金短缺,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又不够健全,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能源浪费每年至少在1000万t标准煤以上,此外,水土资源的浪费也极为严重。因此,资源节约潜力很大。节约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效快,应作为资源持续利用中期的重点。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应作为中长期的发展重点。当然,开源与节流是互为依存的,开源是节流的前提,节流是开源的继续,要根据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确定其侧重点。
(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相统一。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讲究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项活动将丧失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还应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如果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必将损害资源与环境,破环生态,而恶劣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抑制经济发展。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支撑,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环境的日益恶化,这种支撑会变得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经济越是高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持能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可再生资源没有实行合理规范、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在被开发利用后虽然能够自我再生、恢复或净化,但是其再生、恢复或净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乃至人为因素的制约。为使这类资源永续利用,对其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就应合理规范,不能让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超过其再生、恢复或净化能力。其主要利用方法和途径是:
第一、最优利用。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最优效益。自然资源的物理与化学属性不同,往往一物可以多用,应根据其各自特征,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二、适度开发。保证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其再生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使之得以永续利用。
第三、合理结构,实现整体功能效益。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某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各类自然资源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还有系统整体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仅应追求资源种类的合理利用,还应按照资源种类及其数量的合理组合和科学比例,根据资源整体功能安排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整体功能效益。
第四、营造养殖,增强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能力。
按照生态规律治理生态环境,营造森林,养殖培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动植物,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地球的生命支持能力。
(4)对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实行节约、限制和综合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犹如一个初始量给定且只能流出不能流入的水池,随着社会的不断利用,其储量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枯渴。因而对这类资源只能本着节约、限制与综合利用的原则。其主要利用方式和途径是:
第一、综合利用。对于共生和伴生的不可再生资源,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采选和冶炼,尽可能全部提取各种资源。
第二、最优利用。利用应充分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资源储量和开采能力,并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中心,搞好资源种类和等级替代,做到节约利用、有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价值。
第三、回收利用。剩余资源如残余、零散物等及利用后的废料如废渣、废气等必须回收,使资源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延长其为社会服务的年限。
第四、增加开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勘探水平和能力。增大技术贡献率,扩大开采能力,提高采选、冶炼技术构成,尽可能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
总之,各类自然资源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几种资源,如破坏了森林、草地就会影响径流,冲刷土地,影响对气候的调节,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而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归纳为:一是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二是重开发,轻治理(或不治理);三是再生资源流失率高。人口和资源是一对矛盾,只有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适用于阿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是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量大,如何从资源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总战略应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建立以草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缓解资源不足。基本对策为:
1、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文档的太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发展对策。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利用资源信息科学体系加强资源的综合评价。虚拟水交易也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新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和替代品。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将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解决未来的粮食危机也将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基于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研究。所谓资源流动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方向,构建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资源潜力以及阐明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我国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的产业化更难。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经济仅会称为学者们的文章和领导的修辞。
2、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
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又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完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统计、核算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当前国民经济核算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国民账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2)国民经济核算仅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却忽视自然资本的消耗。(3)对于国民经济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退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没有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反倒将环境处理费用加入国民收入。
3、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
引导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包括节制消费、替代消费、循环和重复使用以及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复杂多变的偏好得到满足,文化消费、信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树立资源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倡导合理消费;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消费教育与导向。
实施开放型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全球化成为资源利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向的资源开发战略。
4、强化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
政府的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延伸。政府的生态责任特别的源自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权力垄断性,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
结 束 语
在任何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依赖知识和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其更有效的支持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与环境问题将不再困扰人类,最终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概况》 2009年。
2、马传栋: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生态经济,1995年第1期
3、谢钰敏、魏晓平、付兴方:资源经济自然资源价值的深入研究.理论探索,2001年第2期
4、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