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1935,页数:23 ,附毕业论文图片及CAD毕业设计
摘要 探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智能化、格局形式和交通组织,以及医院建筑的设计更新改造计划,提出初步解决设想,并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应不断适应医疗模式的变化。作为集生活、治疗与康复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病房是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如何改善目前病房搬用旅馆客房模式的设计状况,提出应从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入手,注重个人领域空间、公共交流空间的限定, 进行良好的视线设计及声、光、色的环境设计,使病房中各类功能相互协调,创造以病人为本的舒适宜人的病房空间。 医院的主要决策者绝大多数是从临床岗位上选拔的,他们在专业技术上是强者,而在管理业务上因任用与培养脱节,上岗前后多缺乏系统管理知识,医院建筑知识就更少。在医院建设或改造问题上,他们对投资重视得多,对投资与设计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对局部设计与总体规划缺乏系统分析。这些局限性对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有较大影响。由于学科的不同、业主与设计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双方沟通和交流有一定困难。 业主的项目执行者往往以技术工人培养起来的中层干部为主。这些人员项目建设管理程序熟悉,对医院情况比较了解,对局部设计能提出很好的建议。但由于平时多在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机会不多,对一些新的建筑设计概念、建筑设备不熟悉。这些人员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为主,接受新的知识难度较大,很难提出一份很好的设计文件。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建筑师从事的建设项目涉及各行各业,面比较宽,不可能单一从事医院建筑设计。很多建筑师难以用有限的时间对医院进行很深入的调查,难以与使用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对医院的使用功能要求理解不够深刻;在医院建成及投入使用后,建筑师也多不回访询问情况,因此难以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例如:在护理单元设计上,病房朝向、通风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但还要考虑减少护士的行走路线。据统计,一个单廊或40张床的护理单元,若上午有30个患者需要输液,上治疗班的护士行走距离就将近6km。如何降低其工作强度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缩短了护士行走距离,就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再如:医院门诊楼设计中,应处理好与患者密切相关的挂号室、划价收费室、诊疗室、功能检查科、检验科和放射科等功能空间的位置关系,使患者的行走路线便捷明了。因为减少了患者的行走路线,就等于增加了医院的空间。 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医疗康复环境,是医院管理者和建筑师共同的责任。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医院管理者和建筑师就能平等地提出一些问题,医院管理者能“静心”听取建筑师的建议,建筑师能“静心”听取医院管理者的意见,通过认真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案。 著名建筑师章斌欢女士曾谈道: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议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好一条急救生命通道——“绿色通道”;正确划分被服务(患者)、服务(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温馨的家”,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医院管理的需要。 随着城镇医疗制度的改革,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医院的经济运营已成为焦点问题。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纵观医疗费用和社会经济承受能力之间,已从医疗模式中的膨胀阶段转向制约阶段。 很多问题亟待医院管理者和建筑师深入研究。例如:院内感染问题。据统计,欧美国家的医院院内感染率在3%~5%,而我国约10%。德国因院内感染一年的支出约100亿马克,多么惊人的数字。如果建筑师能够在平面布局、护理单元设计、空调系统设计上多研究,医院在护理、保洁等方面加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就能使患者在经济上减少不必要支出,身心上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再如,医院护理单元的综合评估问题。建筑师在护理单元的设计上有许多好的方案。可再深入研究一步,从卫生经济学和建筑经济学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护理单元既能做到功能合理、建筑造价合理,又能维持合理的人员开支与合理的水、电、气的运营成本。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综合研究的。 一个建筑师一生可能有机会设计好几个医院,而一个医院大规模建设或扩建十几年才能进行一次,其中的许多经验值得总结。目前乃至今后几年是医院大规模建设和改造的高峰,为了百姓有一个良好的医疗和保健环境,医院管理者与建筑师要携手共同承担起这个重任。 关键词 医院建筑;以人为本;人车分流;医患分流;设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