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是金玉良缘亦枉然--试论薛宝钗的悲剧 . 林黛玉和薜定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典型。两个人的性格和思想是完全对立的。林黛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薜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林黛玉具有萌芽的民主主义思想,薜宝钗满脑子孔孟之道。“可叹停机德”,这个“德”就是薜宝钗时时刻刻要维护的那个吃人的封建道德。“堪怜咏絮才”,这个“才”就是林黛玉处处显露的作为叛逆者诗意葱笼的才华。林黛玉虽然被迫害致死,而薜宝钗也并未得到好的下场,作者倾向性十分明显的。 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三者纠错的爱情故事是整个红楼梦的一条线索,林黛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而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共处。贾宝玉虽然是贾母的掌上明珠,但蔑视功名利禄,不拘封建礼法,追求个性解放,自然为封建制度所不容。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是要失败的,他老是觉得与林妹妹在一起亲切、自然、讲话投机。可跟薜宝钗在一起沉闷、无奈,就如同彼此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也注定了薜宝钗婚后生活的不幸福,宝二奶奶过得日子也是生不如死。 一 薛宝钗的悲剧,首先是封建卫道者的悲剧。 无论何时何地,薛宝钗总是一副封建者的嘴脸。她本人自幼才智过人,却为“体贴母怀”而“不以书字为重,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青春年少,她和林黛玉一样,喜欢《牡丹亭》,《西厢记》,但是当林黛玉在席间无意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时,她却又款款相劝,说什么“咱们女孩儿家不字的倒好……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些在林黛玉看来“余香满口”的书,在薛宝钗眼里竟成了不正经的“杂书”,看了会移了性情,不可救药。自然,薛宝钗也就站在了杜丽娘,崔莺莺这类为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对立面,忠诚地卫护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古训,做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贤德”女儿。 细看薛宝钗的一言一行,莫不以“贤淑”自律,说出来是一套一套的得体话,做出来的是一款一款的得体事。即使受了委屈,被黛玉挖苦,被宝玉冷落,她始终端着“端庄”的架子。甚至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她“虽是痛哭,端庄样儿一点不走”--整一个贞女节妇的标准形象。 与林黛玉一样,薛宝钗也深爱着贾宝玉。为了得嫁贾宝玉,她笼络下人,讨好贾母王夫人等一干家长。及到心愿达成,薛姨妈应了宝玉的亲事,回去告诉了宝钗,问是否愿意,薛宝钗却“正色”的对母亲说:“妈妈这话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是父母作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作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了?”(第九十五回),多么标准的“三从四德”啊!更可悲的是洞房花烛,薛宝钗明知用的是“偷梁换柱”之计,顶的是林黛玉的名头,贾宝玉自始至终要的都是林黛玉,她竟也含泪应允,木偶般任雪雁扶着,蒙了大红盖头做了新娘。她的婚姻,虽是明争暗斗以达目的,却仍是逃不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 这样一个忠诚的封建卫道者,到头来却仍是逃脱不了丈夫出走,子遗腹中的悲惨命运。努力卫“道”,到头来却为“道”所害。 纵是金玉良缘亦枉然--试论薛宝钗的悲剧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新课程下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 | 下一篇: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金玉良缘 枉然 宝钗 悲剧 | 2013-02-24 10:49:3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