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金华的灯会活动 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是灯会。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平时灯会都在元宵节,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廿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下面笔者就从灯会活动的历史渊源,灯会活动的乡规民约,以及灯会活动的种类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灯会活动的历史渊源 1、源于劳动生产的需要 自然物候变化形成的一些节日与劳动生产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从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安排自己的劳动。久而久之,一些劳动生产需要的节候便成为基本上固定的节日。 2、灯会活动的文化起源 元宵燃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因有官方大力倡导,遂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夜,城乡花炮烟火不断,锣鼓声震四野。踩高跷、扮故事、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百戏社火,走街串巷,众人成群结队观灯赏灯、猜谜看戏,欢闹之声不绝于耳,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灯会活动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俗,它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赏花灯、闹社火、舞龙灯,人们通过一个个春的活动,频频播下希望的种子,企盼着秋天的好收成。灯会的各种活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今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集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金华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此种节俗,直到今天仍盛传不衰。 二、灯会活动的乡规民约 灯会能久盛不衰,是因为各“都”各“图”(乡村行政单位)均有乡规民约,有的形成 文字,载入谱册,也有口议成规,世代永循。会规内容有: 1、“会田”,全村(姓)公有田的收益,作为灯会的组织。 2、“派灯”,大村迎灯按男丁派子灯,小村为使灯队更长,除按丁派灯外,还按灶派子灯。男十六岁至五十岁都得出一子灯,五十岁以上者放火铳,年过六十为灯队领路、提灯、提香篮。 3、“出灯”,鸣锣为号。头遍锣煮饭,二遍锣进餐,三遍锣扎灯。出令时点燃子灯,放到路口为灯队照明,至灯队休灯为止。出灯前灯头沐浴净身,换新衣。子灯洗手洗脸。出灯忌讲不吉利的话。 4、“罚灯”,条例有: (1)、“挂祭”,即不能种太公(祖宗)的祭祀田(公田);不准分砍太公山上的柴;不能领取宗族在清明、冬至拜祭太公后分的肉、馒头、麻糕等。 (2)、罚蜡烛若干斤供灯会用。 (3)、罚在灯头前放鞭炮或为灯头挂红。 5、“灯礼”,长灯(板龙灯)到客地要舞“麦饼跳”,即圈灯,以示礼节。 6、“灯路”,出灯路线一经规定,不能改变,如遇雨而不能出灯叫“留夜”,到天晴后补足。 浅述金华的灯会活动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 下一篇:浅论祥子的悲剧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金华 灯会 活动 | 2013-02-22 14:52:3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