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倾城之恋”——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 那些平凡男女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平凡的悲欢,在热闹、拥挤又陌生、隔阂的空间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相互亲热、敷衍,相互仇恨、嫉妒、鄙视、猜忌,没有真心,说不上哪儿是真实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也是着了不少杂色的,处处参杂着金钱、欲望、利用等等;人被淹没在日常的细节中,人的灵性、人的活泼与绚烂,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的是同样的话题,时间变得虚幻,一天与一年与一生,没有什么区别……所有这些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底色和情感基调:灰色的笔调,清冷的气质,苍茫的氛围和昏暗的文字。本文是要通过对张爱玲《传奇》中《倾城之恋》品读,感受其小说创作的“苍凉”意识,具体表现在苍凉的故事、苍凉的叙述、苍凉的审美。 一、苍凉的故事 1、苍凉的亲情 在中国文学中,血缘亲情一直是一种歌颂不尽的咏叹调,父慈母爱,手足情深也是长盛不衰的主题,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然而,文学长期以来所建构的美好亲情却在张爱玲荒凉的笔下轰然倒塌,亲子关系被还原为普通人与人的关系,逃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虚伪、冷酷。这或许跟张爱玲的“身世”有关密切的关联。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祖父是满清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她的父母在文学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对于张爱玲而言,家族的显赫、繁华已经成为过去,她只看到一个灰暗、巨大而又虚浮的王朝背影,加之父母的离婚、父亲的各种恶俗、父亲和继母的不合、离家投奔母亲后的失望……都使她觉得亲情是虚伪和残忍的。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母亲是她对人生希望的最后一点温情,可她的母亲在她孤立无援的时候,非但没有安慰她,还希望她早点找个有钱人嫁出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我们心目的母亲形象,而只见得睡在内房病榻上而不关心子女,了解子女痛苦的人。除母爱异化外,《倾城之恋》中描写的家庭也没有手足之情。白流苏的哥哥们、嫂嫂们只知坐吃山空,不求进取,依靠上辈的资产延续着看似体面的生活。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烈的占有意识,渴望永远占有家庭的控制力,不希望别人取代他们,于是,家庭成了他们勾心斗角的场所,一切似乎只有金钱利益了。白流苏在娘家受尽揶揄和白眼。有钱的时候,家里人对她还算客气,待她手头吃紧时,家里人就视她如扫帚星,把家庭的一切罪恶和不幸都归咎于她。当流苏攀上了花花公子范柳原后,白公馆的人对她的态度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都想从她身上捞点东西。 灰色的“倾城之恋”——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会计与网络 | 下一篇:黄庭坚《山谷词》思想内容简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灰色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小说 苍凉 意识 | 2013-02-16 10:53:3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