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学生练笔机会的挖掘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写”的实践是各方面语文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写作训练看成是作文课上的任务,其实,“听说读写”是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所以,平时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写作的主阵地,而作文课仅仅是习作训练的一个窗口而已。如果能认识到这点,并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实践“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凭借一篇篇生动的课文,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怎样选材、组材,怎样定中心,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文等,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可以指日而待了。下面就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练笔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一、阅读理解式的练笔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语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读和写虽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有理解性地阅读,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阅读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理解与写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结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阅读理解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领会文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行练笔训练。 例如,课文《麋鹿》层次分明而又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是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分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领会和掌握文章的特色,继而进行练笔训练,实现迁移内化。第一个层面,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理解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形象地描绘麋鹿的写作技巧;第二个层面,通过阅读探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总——分——总的结构;第三个层面,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笔,用课文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因为有了教师周密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到位,领会了文章的结构特点,所以当堂练笔言之有序,写得比较成功。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以他优美的笔调,细腻独特的感受,写下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的佳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句式特点鲜明,是训练学生学写排比句式的好素材。因此在充分理解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这个句式进行练笔,即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又可训练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理解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阅读理解的深化和升华。这样感性的练笔训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理解式的练笔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所阅读的文本是典范课文,某种体裁特别明显,或某一段落写作特点鲜明,易于学生模仿,确实有练笔的价值。如,记叙文,这种文体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比较朴素,也短小精悍,易教易学,又便于学生理解吸收,是培养读写基本功的好材料;还有一些典型句式,如比喻句、拟人句等,可引导学生模仿训练。二是教师要把文本内容的理解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精讲多练,进行有步骤地指导,才能真正发挥这种练笔机会的实效性。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或指导 论阅读教学中学生练笔机会的挖掘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早期阅读中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论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阅读 教学 中学生 练笔 机会 挖掘 | 2013-02-13 13:11:1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