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诗歌的影响 [摘要]李白诗歌方面的文学成就令后人敬佩,我们更多研究的是李白的诗歌风格,而忽略了追寻李白坎坷的人生经历,其实李白的一生生活在两种矛盾思想之中,这两种矛盾思想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这两种思想倾向的形成又有其深刻的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 思想倾向 建功立业 遗弃世俗 求仙访道 消极避世 提起李白,人们最多关注的是他在诗歌领域的卓著贡献,而很少注视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实际上他的生平思想中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希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垂名史册。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痛饮求欢,放荡不羁,周游名山,求仙访道,表现出遗弃世俗的倾向。这些矛盾在诗歌中均有鲜明的表现。现就这两种思想倾向及其形成原因作以研究。 一 两种不同思想倾向 李白在青年时代即怀抱建功立业的志向。他在二十多岁时离开故乡蜀地,仗剑东游,即是为了谋求政治出路。在寓居安陆时,他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天宝初年,他被唐玄宗征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即受谗言诋毁,被放出京。在前后不满三年的时间里,李白认识了朝廷政治的黑暗,并痛感自己怀才不遇的酸楚。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最得意的时刻,也是最失意、最沮丧的时刻。《古风》中的《咸阳二三月》、《燕昭延郭隗》、《大车扬飞尘》诸篇和乐府歌行《行路难》、《梁甫吟》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如《大车扬飞尘》痛斥玄宗手下的一些宦官以善于斗鸡而得宠幸。《燕昭延郭隗》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行路难》三首,更是长歌当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离开长安后,李白继续漫游各地,对天宝后期的政治腐败,国运垂危,耳濡目染,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诸吟咏。如《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羽檄如流星》两篇,对扩张战争中唐朝军士的无谓牺牲,特别是天宝十年攻南诏大败,唐军死亡六万表示强烈不满。又云《远别斋》、《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则对当时佞臣擅权,贤能之士受谗毁迫害,唐朝国运危殆等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认为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良好机会,欣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入其幕府。他痛恨叛军对中原地区的严重破坏,“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西上莲化山》)。他自负能在李璘部队发挥决策作用,戡定叛乱,如(《永王东巡歌》其二)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希冀李部队能长驱告捷,荡平敌寇,收复京城,(《永王东巡歌》十一)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上长安到日边”。不料唐王朝统治阶级层发生矛盾,李璘部队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在奔亡以至被囚阶段,李白写了若干陈诉衷情,继续关心国事的诗篇,如《南奔书怀》、《赠张相镐》等。流放归来后,他仍然关怀国计民生。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他写了《豫章行》,表现了对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一带)人民应征入伍抗击安史叛军的深切同情。上元二年,唐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征临淮(今安徽泗县一带),追击史朝义。李白当时在金陵、宣城一带,闻讯后准备从军,半路因病折回,因此写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中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一诗以纪其事,可见他报国之志至老不衰。次年,他逝世于当涂。 另外,李白一生喜欢求仙问道,其诗歌也常表现出超尘出世之志,少年时在蜀地他所写的《登峨眉山》诗末尾云:“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即有升空出世之想。其后出蜀地东游,有《游泰山》诗六首,更具体地表现了他的求仙意向。长安从政失败后,他进一步信仰道教,亲自接受道箓。直至暮年流放归来,李白求仙之志不变。当时所作的《庐 论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诗歌的影响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领导者如何搞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 下一篇:论汉末魏晋六朝“人的觉醒”风貌..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李白 人生 经历 诗歌 影响 | 2013-02-13 13:06:1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