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运用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为教学服务(四)
L1 0.2A 1.8V 0.36W 暗
L2 0.44A 1.8V 0.792W 亮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排除了灯泡的亮、暗可能与电压有关后,学生就明确的认识了灯泡的亮暗是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对学生提出的所有猜想,我们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大家的交流、评价后最终确定了灯泡的亮暗确实是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解决了问题后,再给学生设计了几道这一知识点的应用问题,我觉得效果比平时直接讲解要好的多。
虽然这个问题的解决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但我觉得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不仅解决了一个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学会了从分析错误中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那么通过这样的活动建构的知识无疑应该是令学生印象很深的。
将“错”就“错”,争中明理
科学家认为,由于科学认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理论本身也是可铸的,需要不断修正的,即使是那些已被证明比较成熟的理论,也不应成为束缚甚至禁固思想的教条,而应作为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指南——它们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标示探寻真理道路的里程碑,因此科学的使命不在于占有真理,而在于无止境地去追求。本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也再一次证明,科学发现的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那些具有批判怀疑精神、较少为传统理论框架所束缚的人。所以作为我们初学科学的人来说,不仅要学习前人已有的的经验,更应学习前人探索科学的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从实验出发,并通过实验去探索原因;实验决不会犯错误,错误的只是人们的判断。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实验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大可不必视学生的“错”为洪水猛兽,只要“错”的合理,“错”得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
例如在《变阻器》的教学中,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在学习了变阻器的结构后,至于怎样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学生提出:因为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所以有6种接线的方法:AB,AC,AD,BC,BD,CD。(如图1)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接,而是在他们提出的接线方法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实验(电路图如图2)来检验。
(1) (2)
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后,得到了下面的实验数据:
连接方式
电路情况 AB AC AD BC BD CD
小灯泡亮度是否变化 不变 变 变 变 变 不变
电流表示数是否变化 0.14A 变 变 变 变 0.24A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大家一目了然就知道了接AB和CD的时候电阻是不变的,而接AC、AD、BC、BD的时候电阻是改变的。我试着让同学们再找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马上就发现了变阻器要变阻,接入电路时必须要“一上一下”。我发觉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在后面的实验、练习的过程,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还会出错。
4、善待“错误”,争中内化
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善待学生的“出错”,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在电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的电阻时,某同学不小心将电流表和电压表互换了位置,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图)
在解释后,学生始终觉得我的解释他们不能认同。因此我在教学中补充了这样的实验:
巧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运用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为教学服务(四)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